学术作品的翻译如何影响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承?翻译过来的作品又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一把海贝》译者郭建龙认为,翻译过来的优秀外国史作品让许多水平不够的学者“露出了马脚”。那么,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翻译过来的学术作品又如何冲击了中国学术界?
近期,新京报文化客厅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举办的第三届译想论坛()第三场“翻译与学术:翻译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识体系?”在福州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荭、“帝国密码三部曲”作者和《一把海贝》译者郭建龙、陕西师范大学东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立君和历史写作者张明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
活动现场。
嘉宾
谢寿光*荭郭建龙张明扬冯立君
整理
徐悦东
社会低估了出版社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荭表示,在翻译一本书时,译者处理文本时还会涉及许多副文本。在大学毕业的暑假,*荭翻译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外面的世界》。该书辑录了杜拉斯在年到年间撰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和随笔。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许多当时的电影、音乐、戏剧和社会问题。这些内容都是翻译文本的副文本。杜拉斯的虚构作品与这些副文本之间形成了庞大的互文关系。
在这期间,*荭发现,翻译不仅是对文本进行语言转换,译者还要收集许多资料,通过了解副文本,敏锐地捕捉其所翻译的作家和所处时代的隐秘联系。翻译《外面的世界》激发起了*荭对杜拉斯的兴趣。在攻读博士期间,*荭就选择研究杜拉斯的东方情结和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状况。
在*荭研究杜拉斯的时候,*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