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度河文明和安诺石印惊现古汉字试谈甲骨 [复制链接]

1#
手指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80458.html

在先秦史研究中,有许多重大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关于汉字形成的研究即为一例。在正式行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下文字的定义。

一、文字的定义

裘锡圭教授《文字学概要》说:“在文字定义问题上,语言文字学者分狭义和广义两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大致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根据这种定义,狭义的文字是与特定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其拥有成体系的记录符号,具备通过组织不同的符号以构成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能力。广义的文字实际上是把狭义文字形成前的那些具备形、义要素但难以与语言单位相对应的早期刻划符号也纳入了文字范畴,学术界一般称这类刻符为“原始文字”,或者叫“史前文字”等。

半坡陶器刻符(图源:《西安半坡》)

按照广义文字的定义,像诸如西安半坡所见的陶器刻符,以及安徽双墩、浙江良渚、青海柳湾等遗址发现的刻符都可称为文字。然而,由于这类刻符数量稀少,实际上并不具备可以构成句子以表达完整意思的能力。因此,目前学术界主要使用的是狭义的文字概念。按照狭义文字的定义,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汉文字形成的标志是殷墟甲骨文的出现。

(图源:中国文字博物馆)

二、殷墟甲骨文突然崛起之谜

殷墟甲骨文为什么会在武丁时期突然出现,至今仍是一个谜。由李学勤、彭裕商二位学者合著的《殷墟甲骨文分期研究》指出:

就目前所知,全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凡是能确切判定年代的,都以武丁时期为最早。迄今为止,还未找出确切属于武丁以前的甲骨刻辞。……就目前所发现的殷墟甲骨刻辞来说,可以断言,其中即使有武丁以前的,那也只是凤毛麟角,绝无形成一类而总结出称谓系统的可能,更不可能讨论其与其它卜辞之间的各种内部联系。

殷墟甲骨窖穴(图源:中国青年网)

整个殷墟时期,计有八代十二商王。其中,武丁为第四王。武丁之前还有盘庚、小辛、小乙三王,为什么成熟的甲骨文字会突然出现在武丁时期?在武丁之前甚至说在殷墟之前,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发掘到成熟的文字材料?

这些问题,看上去要通过考古才能解决。然而,笔者在进行夏代实证化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甲骨文之所以会在武丁时期走向成熟,其实有深刻的历史根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甲骨文的突然出现呢?现在,让我们先从印度河谷的印章文字谈起。

三、印度河谷图形文字和安诺石印之谜

印度河古文明是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因地处印度河流域而得名,其代表性遗址有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巴(Harappa)等。该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前的一个古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

印度河人像及印章(图源:新浪)

印度河谷出土了大量的带有类似文字符号性质的印章,学者们大多把这种字符称为印度河谷文字,或者称为印章文字、图形文字等。据统计,这类印章文字共有余个,大多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关于这些文字的来源,国外学者有达罗毗荼人起源说、苏美尔或埃及起源说、本地起源说等几种观点。当然,这些都并非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印度河谷文字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印度河谷印章(图源:harappa)

年,美国学者盖布(I.J.Gelb)在其新出版的《文字研究(AStudyofWriting)》中提出,中国文字起源于印度。此说在西方学术界获得了不少市场,影响至今。

年,饶宗颐教授《选堂集林·史林》在香港出版,书中收录的《谈印度河谷图形文字》列举了二十多个单字,认为“印度河谷文字的构造方法跟汉字的关系应该很密切”。但是,饶宗颐教授使用的材料既有比印度河文明晚的,如二里头、殷墟、四川汉墓的材料,也有与印度河文明时间相当的马厂文化材料,还有时代上远早于印度河文明的半坡刻符。这样,整个情况一下变得复杂了起来。

年,四川大学何崝教授的《中国文字起源研究》出版。书中把印度河谷文字与中国各个时期所见的文字、刻符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比较,结果表明,印度河文字与商代以前*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所见刻符相同相似者有32个,与中国南方地区所见刻符相同相似者也有32个,与殷墟甲骨文字相同或相似者更达57个。除去重复的,中印两地所见字符相同或相近者合计达89个。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吗?

印度河文字之谜尚未解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年7月31日,《纽约时报》第1版发布一则消息,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伯尔特(F.T.Hiebert)博士在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发现的一枚石印。这枚石印为黑玉料,印面刻有4或5个字符号,笔迹内有红色。

安诺石印(来自网络)

印章的发现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奇怪的是印章上的字符太像汉字了!然而,据与石印共存的炭测定,该印的年代为公元前年。当时,汉字并没有形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梅维恒(VictorH.Mair)教授由此提出:“安诺印章迫使我们重新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方式考虑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

李学勤教授在对安诺石印研究后则指出,安诺石印上的字符均可以从中国史前陶器符号中找到,但他又认为安诺石印和中国境内的仰韶等文化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四、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考察的时间范围拉长、空间范围扩大,就会发现印度河谷文字和安庆诺石印出现与中国史前刻符相近甚至相同的情况其实并不奇怪。

从考古资料来看,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生,并且直到先秦时代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东西方的产品、技术都在不停地双向流动。比如,水稻、黍、彩陶、丝绸等就有一个由东往西传播的过程,而小麦、马、权杖文化、青铜技术等则有一个由西往东传播的过程。

印度河文明的彩陶(图源:harappa)

在这种交流互动过程中,印章充当起了商品和财物印信的功用,而海贝则逐渐转化为一种商品等价物。海贝属于暖水种生物,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从考古材料来看,我国最早使用海贝的地方为马家窑文化,后盛行于青铜时代。马家窑文化地外西北腹地,这一事实再次证明中国经西北与域外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有商品贸易活动,自然就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族群。从先秦文献来看,月氏、有辛氏、殷商等族群均有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记录。从考古材料来看,殷墟妇好墓大量使用了来自今新疆和田的玉料,殷人使用的马车也是源于域外文化。何崝教授认为,较大规模的贸易是通行文字(即狭义文字)形成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殷商人先天就具有成为文字创制者的文化基因。

五、实证夏朝之惑:为什么创制甲骨文字的是殷人而不是夏人?

(1)甲骨文创制者为什么是商不是夏?

笔者在《没有共时的文字材料,夏朝如何实锤?论夏代文明研究的一个误区》中提到,殷商之前的夏人没有创制文字,并因此提出了在没有夏人自证性文字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夏研究突围的问题。这篇文章发布后,有读者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创制文字的是殷人而不是夏人?”这个提问非常好,因为它直接指向了甲骨文字形成的历史逻辑。下面,笔者就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殷商民族比夏民族具有更加深厚的商业文化传统。

印章是贸易活动中的信物。由殷商民族具有营商文化传统可知,殷墟必有印信出土。事实上,殷墟遗址确实在年、年、年先后出土过三枚青铜印章,具体可参阅《考古》年第12期刊载的相关简报及研究文章。此外,民国时期*濬所辑《邺中片羽》也曾著录“安阳三玺”(如下图),李学勤先生认为,安阳三玺均为商代文字印。

安阳三玺(原录于《邺中片羽》)

另外,年,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件所谓的“龙纽石器盖”,经李零教授研究,该物实为图形章(如图)。在殷商崛起之前,印章在商品贸易活动中起着标志器主以明所有权的作用;而在殷商崛起后,印章开始步入中国人的*治生活并逐渐转变为一种权力象征。这种印章文化的形成,从源头上讲显然也可以溯及殷商民族的文化传统。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再来看三星堆遗址。毫无疑问,三星堆文明与当时的印度河地区甚至中亚、中东地区是存在贸易关系的。三星堆出土陶器残片上的七个刻符,在印度河谷印章文字中多有发现与之相似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遗址并没有出土印章。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年还曾发生过一件趣闻。当时,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先生自称获得了一枚古蜀印章,引起了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