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案 [复制链接]

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案

1.1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知道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遗存。

2.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能够阅读、理解相关史料。

3.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4.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

2.难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阶层分化的加剧,早期文明产生了。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和夏朝,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初步发展。

一、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等。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二、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全国共有万余处,分布广泛。

①典型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出现原始农业;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从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2.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万年—年):原始农业出现;先民定居生活。

3.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年):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突破

1.典型文化遗址: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文化遗址分析:①出土精美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有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扩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四、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1.古史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和夏朝建立。

①早期国家的推测:“三皇”的传说神话色彩浓厚;“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夏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二里头文化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启”继位的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认为是“益”让出帝位给启;《战国策·燕策》认为是启从益手中夺取王位。

2.夏朝(约公元前—约前年)的统治方式:

①夏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王位世袭。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对地方实行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社会上仍然聚族而居。

五、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朝与西周时期

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①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商周时期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治体制:

①商朝(约前—前年)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

a.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b.内服也叫王畿,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指方国和部族,由商王间接控制。

c.商朝的*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西、南、北四至。

②西周(前—前年)的建立与平王东迁(前年):

a.商周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b.周厉王为*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共和行*)。

c.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

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A.分封制:

B.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井田制度,石器锄耕;青铜器物,丰富灿烂;丝织发达。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格局:

(1)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2)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1.*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结构。最高执*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实行“世卿世禄”制,国家官职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

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仍较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实行奴隶制,进行集体劳动,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上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

3.思想:有浓厚的*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史料实证1:

有学者指出,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玉鸟形饰,颇类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系统的鹰纹玉笄。青铜战斧与环首刀,应属于早期北方系青铜器。而海贝则属暖水种,分布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

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爵”等,向北见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世界遗产》

材料体现了二里头文化怎样的特点?

史料实证2:

材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每日必占卜,每事必占卜,许多重要的*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早期*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宗法制示意图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早期*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早期*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在郭家庄发掘的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件青铜兵器和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根据材料四,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