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翔的正确和李娜的不正确35272 [复制链接]

1#

刘翔的“正确”和李娜的“不正确”


刘翔终于退役了。


中国论文


在人们心中,作为运动员的刘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就退役了,没有人相信他还会站在跑道上。但是,读刘翔的“告别长微博”,感觉他仍然没有退役,仍然活在那个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国人织就的茧里。


展望未来,他要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和提升国人健康有利的事”――他仍然强调是为国人而不是为自己而活,真让人心痛。


比较刘翔和李娜的告别信,我们在李娜那里感受到的更多是运动本身的魅力。李娜也提到为体育做贡献,“开办李娜球学校”、“帮助贫困儿童”,这是更自然、更个人的选择。同时,李娜更强调的是,要多和家人在一起。刘翔更多表达的是抱歉,李娜则是感谢。她连用21个感谢,让人想起奥斯卡颁奖礼上那些明星的做派。


李娜给中国体育的最大贡献,不是大满贯冠*,而是她的争议时刻。她脱离体制的单飞,是她成功的最大因素。她曾在北京的比赛中对观众吼“shutup”;法第二轮爆冷被淘汰,赛后被问:“这是你参加法以来的最差战绩,能否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她说:“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这三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正确”。


相比之下,刘翔就太“正确”了。雅典夺冠,“为*种人争一口气”;宣布退役,也不忘提“人们说我是亚洲第一个拿到跨栏大满贯的跨栏运动员”,从雅典的辉煌,到伦敦的狼狈,这期间他一直背负着“亚洲”“国家”“民族”这些大词,并最终压垮了他的跟腱。


中国的运动员,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为国而战,最起码也是为某个地方的荣誉而战。看有关NBA的报道,那些球员常常因为一点点伤势就进入“伤病名单”,似乎缺少运动员的英勇之气。中国的运动员则不然,他们的身体似乎是某种国有化的资源。


刘翔两次受伤仍坚持上场,甚至要“走完”跑道,说明他已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甚至,他的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国有化、集体化了。细读他的告别微博,有些语句仿佛是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我恨我的脚,我太爱我的跑道我的栏,如果没有脚伤,我……可惜这世界没有如果。”“我做梦都想在家乡父老面前,让五星红旗升到最高处,但脚伤却偏偏在备战前夕发生。”


在他的告别文里,人们读到的更多是回忆为国争战的荣誉,很少有个人的真情流露。他对自己因伤退赛的解释,就像学生笨拙而千篇一律的检讨。他强调的是“我要‘退休’了”,而不是“我累了”“我厌烦了”。告别文中的刘翔,是一个运动员,而不是“我”。


人们已经对举国体制搞体育反思很多。既然北京奥运会已经彻底扫灭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在伦敦奥运会上,我们就应该开始享受体育本身的快乐,而不再是国家荣誉,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要漫长得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