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鼻钱。
红网时刻10月1日讯(湘潭分站记者凌雨晴)在湘潭市博物馆展厅里,一张类似人脸轮廓的文物总能吸引游客久久驻足。走近一看,它们的大小与瓜子相近,形状像是人的鼻子。这是战国时期由楚人制造,两千多年前曾在湘潭境内普遍流通的一种货币--蚁鼻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夏朝末年渐渐出现了使用天然形成的海贝充当货币的情况,直到商代开始普遍流行。当周朝崛起,占领了中原地区,商(族)人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和地位,被迫离开故土。其中一部分商人向南迁徙,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也把使用贝币的习惯带了过来。作为南方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楚国延用了贝币,并在铸币的过程中,改用青铜铸造,这样货币更结实,流通时间也更长久。于是,小巧且方便携带,纹饰优美的蚁鼻钱应运而生。
“蚁鼻钱非常小巧,为了让游客看得更清楚,我们用蚁鼻钱拼出了大致轮廓。”湘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别看他们块头小,每一枚上还有类似人脸的纹饰。虽然文物专家目前无法确定其含义,但造型与人的面部相似,体现了楚人的信仰、对美学的追求,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由于蚁鼻钱是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集中出土,当时还发掘了不少铜砝码,有关专家推断,易俗河在战国晚期时商品经济发达,很有可能是区别于湘乡的商业中心。“易俗河出土的砝码非常精细,除了体现制造技术外,就是使用的需求量增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易俗河位于涓水入湘江的地方,不仅水运便利还利于农业发展,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商品经济自然也容易得到发展。
“说到易俗河优越的地理环境,并非偶然。”工作人员介绍,唐朝时期,因藩镇割据,江淮水运断绝,运粮中心转移。相隔千年之久,历史再一次选中了易俗河。公元年,湘潭县志设洛口(今易俗河,涓水右岸与湘江左岸交汇处),形成了一条南起洛口,北达长安的漕运线,湘潭也成为了湘米北漕的重要集散地。
补充知识:布币、刀币和圜钱
布币、刀币和圜钱
同一时代,与蚁鼻钱一起流通的还有布币、刀币和圜钱。布币主要在三晋两周(东周时期周天子所控制的洛阳及附近地区,晋及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所控制的河南大部、山西大部及河北南部区域。)一带流通,刀币在齐国和燕国一带使用甚广,圜钱主要在秦国和魏国一带使用。这些钱币均采用青铜铸造,而且造型各异,每个币种都有它的设计来源,如,布币由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刀币的形状来源于青铜削,圜钱的创意源自织布用的纺轮。而之后被人们所熟悉的方孔钱,就是以圜钱为雏形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