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聚焦第十二届全省民族运动会丨少数民族传统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39.net/pf/a_5131643.html

弩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狩猎工具,它是在弓箭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射弩运动,流行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深受苗族、彝族、佤族、普米族、独龙族、德昂族、阿昌族、拉祜族、傈僳族、瑶族、怒族、基诺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经考证,弩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那时的人用它作谋生、狩猎的工具。据《蛮书》记载,山地居民“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尽飞鼠,发无不中”,“用木弓短箭,箭镞傅毒药,所中人立毙”。这里所说的“木弓”和“竹弓”实际上是指弩。因为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可用来打猎和射鱼,也可作防身的武器,后期甚至广泛用于军队征战。清乾隆《姚州志》载傈僳族“技善弩,经年以射猎为事”。《云南通志》说:“(傈僳族)善用弩,发无虚矢,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径三四寸者前行,自后发弩中其盾,而妇无伤。”清代王凤文在《云龙记往·阿昌传》中记载说:“阿猖……与人较弩,射海贝巴,中其心。植刀,中其刀。”

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不同,风俗不一,所以弓弩的制作工艺和材料都不尽相同。在彝族民间,弓弩的制作较为考究,弓体多为木质,弦用牛皮筋制成。箭杆亦多为木质,也有铁质的。箭镞有铁质、铜质和骨质三种,又分有毒和无毒两种。据《越西厅志》记载:“彝族使用的弓长四尺,两头无梢,以牛皮作弦,箭两尺五寸,有倒钩状皮筒带左腋下,每筒五十支。内药箭三支,中人立死,有倒钩者,中人不能拔,必连肉割去寸许而后出。”当代独龙族用的弩,是用楸木或亚缘青木制成。这种木质坚而轻,遭雨水浸淋而不变形。弩长约80厘米,上平,下做鸟首之形。弓背用岩桑木背阴一面制成,长约厘米,弓身上挖箭槽。弩机用野兽骨制成。弓弦用麻编制而成。箭用硬竹制成,长约10厘米,尾羽为三角形竹片嵌之。箭包长50厘米,宽25厘米,用两块带毛的生熊皮缝合而成,上口有一搭盖,用一皮带缝上以便佩戴,斜套于肩上。

傈僳族的弩弓制作精良,弩扁担(弓背)用岩桑木制成,用栗木或柘木做弩身。大弩的弓背长厘米,射程米左右;小弩弓背长70~90厘米,射程50~米左右。弩箭用雪山实心竹制成,配尾羽,分有毒、无毒两种。毒汁用野生药熬成,素有见血封喉之称。清代《维西见闻录》载:“药矢,弩所用也,矢及镞皆削竹而成,扎篾为翎,镞沾水裹药,药采乌头,曝而研末者,猎中禽兽入皮肤,飞者昏而坠,走者麻木而僵。”

弩的原理与弓箭一样,但操作方法和弓箭不同,弓箭是用手拉弓立射,而弩是由弩批(弓片)、弩床、弩弦组成。弩批呈月牙形,一般有1米长(小的50厘米)。弩床即弩身,中间有弩槽,是放箭的地方,后面是镶口,有牛骨做成的“发牙(扳机)”。操作时先把用黄麻搓成的弩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扳机便射出。这是一种横射,可以从容瞄准的狩猎和防身的武器。弦拉入镶口的张力,一般为~多斤不等,所以射程较远。射弩的方法也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方式。

在火枪传入之前,传说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有弩箭。直至如今,尽管火枪已普遍使用,但不少苗族人因射弩击发近乎无声,射击精度颇高,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仍很喜欢用它来打猎和射鱼。

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一般10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10米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鸡等活动。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还能获得其他奖励。平时,苗族习惯把习射、比试与狩猎、采集生产及消灭害兽结合起来,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人尊重。

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傈僳族、佤族、瑶族、黎族等民族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瑶族的弩不但可用于狩猎,也可挂在墙上作辟邪除恶之用,还能作为装饰和定情的信物。瑶族传统的射弩活动比较简单,场地多在村头寨尾、田头地脚且人烟稀少的地方,靶墙裱以泥团,贴上叶片为靶心,规定相应的射程,运动员站在规定距离内,每人射三或五箭,中标多者为优胜。

弩是黎族人用来捕猎的一种器械,也是他们抵御外族侵略的主要武器。弩弓和箭是傈僳族男子的标志。他们有句谚语:“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男孩儿五六岁就练习射弩。外出时,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人死行土葬,也将其生前所用的砍刀、弩弓、箭袋等悬挂墓旁作为随葬品。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傈僳人,居山林……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在傈僳族村寨的节庆活动中,射弩比赛是一项固定内容。

关于弩的来历,傈僳族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木必扒当了部落首领,一直和白石作战,很难取胜。有一次上山打猎,打了一整天毫无收获。返回家时,在乱草中发现白石安放在山上猎取野兽的地弩。他用树枝拨弄一下,地弩便灵巧地把箭射了出去,并深深地钉在大树上。木必扒觉得地弩比自己使用的弓灵巧,拿在手中一试,命中率也比弓高。回家以后,就召集氏族能工巧匠去仿造,造了很多。后来就是用这弩弓战胜了白石。从此,弩弓就与傈僳人形影不离,成为战胜对手和猎取禽兽的重要武器。

傈僳族的射弩比赛,多在“盍什节”进行。有的射箭叉,把两只竹箭交叉插在坡地上,用弩射三角形的箭叉。现在有些地方逐步制定正式规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傈僳族男子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的箭靶,是傈僳族民间的特色食品——油煎粑粑和肉片。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射手被誉为“最优秀的射手”。平时的射弩比赛比较简单和随便,每个射手自带几块玉米粑粑作为靶子,放在50步远的地方。每人射5箭,射中者即赢得中箭的粑粑。射弩是傈僳族的强项,他们曾在全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优异成绩。

在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这是射弩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在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早期的射弩比赛,运动员所用的弩具以人工制作为主,加工工艺较为简单。随着参与者的增多,规范的制式弩具出现并与人工制弩共处一个赛场,制作工艺的提高,使其准确性大为提高,促进更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在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运动会主办者将手工制弩定为民族传统弩,制式弩具定为民族标准弩,划分为两个组别进行比赛,使得该项运动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射弩运动对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集中注意力有着很好的作用。少数民族射弩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狩猎活动、游戏娱乐活动、竞赛活动等,便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条件和爱好的人自由选择,而且场地、器材可因陋就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射弩活动本身还是一项很好的社交方式,消除各民族因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带来的隔阂,为人们提供感情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通过文体活动交流彼此的技艺,促进民族和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