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探究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 [复制链接]

1#

前言

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南边疆与内地、中南半岛的商贸、文化的交流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据研究,商周时期制造的青铜器含有云南地区出产的铜。

考古学家对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做过铅同位素测定,发现有91件青铜器的原料产自云南永善金沙地区。据《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西汉时我国产锡的地点仅有3处,而且大都在云南地区。

先秦时中原造青铜器所用之锡,可能大部分来自云南地区。④东汉时除柯郡(治今贵州*平西南)未见著录外,西南夷的其他边郡均有开采金属的记载。所开采金属除铜以外,还有铁、银、金、锡、铅和白铜等。

新开的金属矿源以永昌郡(治今保山)较为重要。据《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益州西部,金银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永昌郡还出*金、光珠与铜锡。

《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称,永昌郡“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据王充《论衡》卷19《验符》:“永昌郡中亦有金焉,纤靡大如黍粟,在水涯沙中,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一色正*”。

从永昌郡见于记载的情形,可窥知东汉时西南夷矿冶业较为兴盛。西南夷诸郡的铜矿与银矿经开采提炼,经由南方丝绸之路,将成型的金属锭料运入内地供铸币之用。

据《汉书》卷24下《食货志第四下》:“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颜师古注:“朱提,县名,属犍为,出善银”。可知朱提(治今昭通)所产银被大量用以铸币。

1976年,在四川西昌发现新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泉”用的钱范5块,表明西汉末年邛都是优质铜的产地,出产的铜或供官府制造钱币。

经南方丝绸之路运入内地的金属还有银和铜。朱提(治今昭通)出产的银,邛都(在今四川西昌)所产之铜,被汉朝确定为铸币的原料,不仅是由于纯度较高,还有产量较大、质量稳定等方面的原因,汉朝对此类采矿工场进行专门管理。

朱提、堂狼(在今云南巧家以东)出产的铜器,其铭文在产地下或有“工”字,可见东汉时云南制造的青铜器,来自官府经营的“工官”作坊。瑏瑠除锭料等初级产品外,朱提(治今昭通)等地生产的铜器也不断进入内地,被称为“朱提铜器”或“堂狼铜器”瑏瑡。

对这一类铜器各地多有收藏,在著录或出土的汉代铜器中,朱提、堂狼的铜器占有较大的比例。东汉以后,朱提、堂狼的铜器较少见于记载,可能是因铜器不再流行铸著款识之故。从昭通地区晋墓出土的情形来看,朱提、堂狼铜器至晋代仍继续生产,但规模不如东汉之盛。

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冶铁和制造铁器的技术从内地传入西南夷。先秦与西汉的前半期,西南夷诸族还不会冶铁,所使用的铁器来自蜀地。东汉时滇池、不韦、台登、会无等县始有产铁的记载。

但应指出,汉代西南夷使用的一部分铁器仍来自蜀地。近年贵州出土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铁器308件,较出土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铁器的数量增加近两倍,这些铁器大部分来自巴蜀地区。

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内地的日常器物也不断传入西南夷。在西汉中期后西南夷的墓葬普遍出土汉式风格的各类器物,这些器物虽有一些为当地仿制,但大部分是从内地输入的,如铜镜中的草叶纹镜、昭明镜、日光镜、百乳镜,半两、五铢等。

秦汉时的货币,以及带钩、印章等类器物。除锭块等金属产品外,西南夷(指今云贵、川西地区)出产的手工艺制品、珍宝与珍禽异兽,经南方丝绸之路不断输入内地,也是朝野人士喜爱之物。

《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滇池地区多出鹦鹉、孔雀,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出产兰干细布与梧桐木华布,又有光珠(宝石)、虎魄(琥珀)、水精(水晶)、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与貊兽(大熊猫),传说蜻蛉县(在今大姚、姚安一带)有金马、碧鸡,汉武帝派专使赴云南觅求未获,使者在途中写下《碧鸡颂》。

西南夷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进入内地。范晔言:汉代有“沉沙栖陆玮宝”“躴蜼火毳驯禽封兽”等物堆积于内府,这些珍品异物,有不少来自西南夷。

南方丝绸之路沿途也出产一些名贵的地方产品。西南夷诸族向朝廷贡纳珍宝异物,主要是供统治者享用。而西南夷输出的各类药材,则是内地百姓可得的疗疾之物。汉代西南夷已开发出一些动植物类药材。

在南方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前,已存在自四川盆地经今云南通往缅甸、越南等地的民间小道。1949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滇国墓葬发现若干来自西亚或南亚的琉璃珠、蚀花石珠、有翼虎银带钩等物。

在出土“滇王之印”的滇王墓与成都先秦时的墓葬,还发现不少产自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环纹货贝。在东周中?期至西汉中期滇池周围的26座大墓,出土海贝26万余枚,数量超过我国其他地区出土同类海贝的总和。

在发现“滇王之印”的末代滇王墓,出土海贝三万余枚。证明运输上述物品的小道先秦时已存在。据《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张骞出使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见到通过西南夷运来的蜀布与邛竹杖,推测蜀地、大夏间有行经西南夷的小道。通过先秦时期的小道,云南地区、中南半岛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地的青铜文化也存在联系。

通过对铜制的戈、剑、矛、靴形斧、犁、斧、鼓等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云南的滇文化、越南的东山文化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两者地域相近,并通过水陆通道的联系所形成的。但这两支文化各有典型器物,因此是不同的青铜文化。

滇文化与泰国的班清文化也有联系,两支文化的遗址均发现作为明器的小铜鼓,滇文化中常见的鼓形座杖头铜饰,亦见于班清文化的一些遗址。在以上3种文化中滇文化发展的水平最高,周边的文化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除滇文化外,云南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与中南半岛同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红河流域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的相同点较多,澜沧江中下游文化与泰国班清文化的关系较密切。

西汉在今云南地区、越南北部设郡县后,滇文化、东山文化明显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约在东汉中期,这两支文化逐渐被中原传来的汉文化取代,班清文化所受外来的影响则不甚明显。

在中南半岛有称为“掸”的古国。掸国在先秦时已存在,掸国与汉朝有多次交往。东汉时,掸国于永元九年(97)、永宁元年(120)、永建六年(131)3次遣使至汉。掸国第二次遣使,国王雍由调派来一个“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的杂技团,其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袁宏《后汉记》卷15《殇帝纪》,亦记载安帝时掸国进献幻人之事,并说:“自交州塞外檀国诸蛮夷相通也,又有一道与益州塞外通”。掸国的地望在今云南德宏、文山之间往南,即东汉永昌郡(治今保山)、日南郡(在今越南平治天省)的外围地带,约在今老挝、泰国、缅甸中部略为偏东的地区。

两汉开通至今越南北部的道路,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广州与广西的贵县、合浦等地的西汉后期墓,近数十年出土不少以玛瑙、鸡血石、石榴石、煤精、水晶、琥珀、玻璃等为原料制成的串珠,以及迭嵌眼圈式玻璃珠和兰色玻璃碗。

这些珠饰与工艺品的形制、材料与中国传统工艺品不同,可能是来自南亚次大陆及其以西地区。1957年,在合浦堂排西汉晚期的四座墓葬,出土琉璃珠1656粒,玛瑙珠12枚,肉红石髓珠99粒,还有6件琥珀和14件水晶。据鉴定这些珍宝均来自海外地区。

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的人口与经济文化进入交趾地区。西汉时交趾郡(治今越南河内西北)已种植稻谷,生产的粮食能自给,还可接济合浦郡(治今广西浦北县西南)、九真郡(治今越南清化西北)。

至迟东汉时交趾郡种植双季稻,九真郡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分季节种白谷、赤谷,“所谓两熟之稻也”。史称“米不外散,恒为丰国”③。凭借发达的交通,交趾地区的社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结语

东汉时期,内地文化在今越南北部逐渐传播,总之,汉晋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运作,推动了道路沿线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内地与西南边疆及徼外地区间的商业贸易活动,该方面的内容是把握南方丝绸之路全貌,以及中原王朝经营、开发西南边疆情形的一部分,重要意义不可低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