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币最主要的是它有一定的面值这样才能够方便流通找零,在金属铸币时期是重量与固定面值相互辅助使用,而最早期的钱币贝币是没有面值与重量的那么先民们是如何使用这些钱币的?
大家都知道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就是海边的贝壳,但是没有重量,没有面值大小,古人是怎么区分贝币的面值和价值衡量标准呢?
贝作为货币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明确记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代,《盐铁论·错币》中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决定贝币价值的是它的大小。《汉书·食货志下》按贝的大小分为五品,第五品太小,不能算贝货,实际是前四品,依次分为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它们各有一定的尺寸和折钱的标准。如大贝,长四寸八分以上,值钱二百一十六;小贝,长一寸二分以上,值钱十。古时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商和西周时贝币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原地区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但是在偏远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以贝作为商品的交换媒介。《新唐书·南蛮上·南诏上》称:“以缯(zēng)帛及贝市易。贝之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南诏国(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初期,“本土不用钱”,以海贝充当货币,称为“巴子”。
商代的贝币
直至明末清初在张献忠过世之后,孙可望、刘文秀领导的大西农民*进入云南,在年颁布“铸兴朝钱,禁民用贝,违其令者则劓(割掉鼻子的酷刑)之……”,才终结了贝币在中国的历史。
云南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与世界各国都有贸易上的往来,下至印度、巴基斯坦,上到欧洲各国。所以不仅在中国,早期世界其它地区贝币都可谓是通用货币。
西周中期的贝币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所著《西洋番国志》中记载,溜山国(古时的马尔代夫)当地的商业贸易以银币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里却供应外国通行的货币——贝。
哈威的《缅甸史》中有记载:“居民市易,常用海贝,一位货币”。而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年所著《苏莱曼东游记》记载:“拉赫玛王国……居民用贝壳进行交换,这是王国的货币,也就是说是王国的财产……”另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第(年)也有同样的记载:“(拉玛赫王国)通商贸易用贝壳,贝壳是国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