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佛家语:“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直面是非,明辨是非
朱光潜在《人生九论》中如此写道:“一个社会的民众都是浮浅顽劣的。”浮浅顽劣的民众在茶余饭后对所听所闻,大谈特谈,自以为一针见血,针砭对弊,尚不知自己只是不明真相,无端揣测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是非由此而来。
由是,是非天天有,且避无可避。
佛家语:“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面对是是非非,谣言亦或真相?普罗大众自是眼花缭乱。倘若自身处在这是是非非的大漩涡之中,唯有摆正心态,尽力使自己不受其干扰,方能在这惊涛骇浪中幸免于难。
佛家有云:“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有人的地方就必定少不了搬弄是非。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翅膀长在你身上,太在乎别人对于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是非避无可避,即使将耳朵堵住,将心灵封闲,以免受其迫害。是非仍是客观实在,一味逃避,难免铸成懦弱的模子,将自己永远框定,无法自由翱翔,无缘广阔蓝天白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是非纷扰的世界觅得一片净土呢?
理性看待是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是为上策。
先哲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出:“每一个人首先是也实际上是寄居在自身的皮襄里,而非活在他人的见解下。”每一个人首先应兼持自己的见解,而非将自己变顽劣浮浅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房龙在《宽容序言》中所刻画的漫游者在无知村民的无知见解下,坚持自我,纵使遍体鳞伤,也勇于直面是非曲直,最被奉为“先驱者。”我们应在是非曲直中,辩明真相坚持自我。正如电影《熔炉》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言:“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共关键就在于(?)持自我、明辩是非,不为改变世界,只为保有初心。
余光中在一次登台领奖时,只有他一人白发苍苍,其余都是年轻人,有好事者问他对此有何感想,余光中这样回答:“老了还能与年轻人同台竞技,说明你有不老的心态。”如此轻松而巧妙地化解了是非,这是余光中正确树立是非观念,理性面对是非曲直的表现。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习如何化解是非,在是非中独善其身,还要学会不搬弄是非,勇于脱离浮浅顽劣,因为正如丹·布朗所言:“每个人都对他所属于的社会负有一份责任。”是非天天有的社会,每个人都页有一定责任。唯有每个人都做到明辩是非曲折,树立正确是非观,才能彻底消灭搬弄是非之弊。
本文观点是“理性看待是非,树立正确的是非概念”,作者确立这个观点说明他没有理解试题中“是非”的意思。“是非”这个词语,常见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正确与错误,对与错。另一个是指口舌、纠纷。试题“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题中的“有”、“无”、“听”、“不听”等词,说明这“是非”是指口舌、纠纷。既然试题中的“是非”是指口舌、纠纷,那么文章的论点就变成“理性看待口舌和纠纷,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观点的问题在哪里就看得很明白了。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作者没有分清试题所说的“是非”的内涵;二,没有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听”、“不听”;“无”、“有”。而没有抓住关键词的原因是作者没有注意试题中另一句话“是非天天有,你看怎么办?”与前面两句话的联系。
如果作者能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那么文章谈的就是“是非”该听,还是不该“听”的问题。
判是非,定行为
冲突和矛盾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但我们在其中不受影响,那么,于自身而言,它可看作不存在,即“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但冲突和矛盾本身还是存在着,对社会或是他人造成一定影响。即“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我认为,对于那些事不关已的小是非,我们不妨将它变为“无”,对于那些关关已的,或大是大非,则应注重其存在,使其解决。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精力,若事事皆管,再细小的事物都要参与,岂不是太劳神伤力?朱元璋登基时,因不信任近臣,废丞相,事事亲力亲为,最终英年早逝。朱元璋再细小的事务都不放心,要自己管,最终敌不过精力,生命的消逝,让人惋惜,他及有让朝庭中的是非于自己变“无”反而看要解决,让人哀叹。若他忽略朝廷中细小的事非,不亲力亲为,那他不会早年早逝,向生命的衰羽(?)低头了。
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近日,法国暴发“*子甲”事件,群众面对油费上涨,烧车,毁坏建筑,对总统进行抵抗。这件事情,于我们中国百姓来说,可以说是无,但于法国群众来说,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情。面对油费上涨,切合到了自身利益,法国群众无法忽略,情急之下,以过激行为进行反抗。
又如,华为副总裁孟婉(晚)舟无故在加拿大被捕,虽然这件事不关乎我们自身利益,但这作为国际上的大是非,作为一名中国人,网友们纷纷为孟婉(晚)舟加油鼓励,不向恶势力低头,我们没法将其变为“无”,这是大是非,即使我们无法用行为去改变什么,但一句句加油鼓励的话也能让孟婉(晚)舟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是非是不会消失的,我们应有主观判断性,判断这件事的大小,或是否影响自身利益,去使其变“无”或“有”,若是有,则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解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都做到对小是非视若无睹,对大是非表明意见,或是呼吁一起解决。不只有孟婉舟事件,之前正新鸡排用脏差的鸡排以次充好,遭遇网友全面抵制,最终整改,“三鹿奶粉”及红*蓝幼儿园对儿童不利行为,遭受全国人的反抗,愤怒,最终他们都受到应有惩罚。可见,大多数人都做到以主观判断是非应是“无”还是“有”。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我们应对于小是非视作“无”,对影响利益的大是非,视为“有”。
文章抓住了试题中“听”、“不听”;“无”和“有”等关键词进行论述,扣住了试题旨意。但是作者只说明了哪些“是非”应该“听”,哪些“是非”可以“不听”。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能看到同一件事,如法国的“*马甲”事件,不同的人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
但是总的说来,文章写得还是比较肤浅。作者没有深入论述“听”的结果会怎样,“不听”的后果又会怎样。另外作者讲到“判断事情的大小”问题,很遗憾他没有进一步论述这“事情大小”的评判标准。街坊邻居之间鸡毛蒜皮的纠纷,对旁观者来说应该属于小事,但对居委干部来说,可能就是大事,处理不好,小事也会变成大事,因为邻里纠纷而闹出人命来的事情,并不少见。
文章的语言问题很大,没有写通顺的句子很多,用词不恰当的句子比比皆是。
听与不听
阿兰·德布顿曾在《新闻的骚动》中说:“查阅新闻就像捡起一枚海贝,任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人生在世,热点新闻总一刻不停地涌现,是非无争每天都在重演。
在娱乐大潮下,所谓“是非”早已不只是社会事件,有时亦是层出不穷的明星八卦、小道消息。对于此类事件,若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只会使我们耽误大好光阴、囿于他人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应采了佛家所言“不听自然无”的态度,不去关心、留意,将时间留在更为有价值的事物上。
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切肤相关的社会事件,我们却不应做一只不听、不看的舵鸟,面应直面社会中的种种是非,以思考构建起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景。正如佛家所说“不听还是有”。即使我们捂上耳朵事实仍旧是事实,并不会因我们的逃避有丝毫改变。
滴滴打车事件、红*蓝幼儿园事件、江歌案……凡此种种,既已发生在世上,便不容我们不痛不痒地评论两句甚至是直接忽视,而应以人类共有的同理的直面它、思考它。正如右黑一雄所言:“只有充满同理心的关怀,才能真正究其实处。”
美国《时代》周刊曾将封面给予五位长期坚持在反性侵道路上的女性;韩国应电影《熔炉》改变其法律,“熔炉法案”就此诞生……我想,正是由于这些人长期以来直面了社会种种不美好,看到了是非背后属于个体的痛呼,并以期同理心和对个体之间的关怀,才会有我们如今更为美好的社会。
诚然,直面是非是英雄之举,却也确实令人疼痛。孟子与惠子的濠梁之争并非仅存于古代,更是发生在现代社会每个人身上的通病。直面是非所需的不仅是对他人的关怀,更是直在面伤疤的勇气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强烈的社会责任的。不少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声称参观完太难受,便体现了这份勇气的可贵。可正如每年不少外国人去参观奥斯维幸纪念营一样,纵使痛,有些事情却是我们必须承担的。
因此,让我们在明辨听不与不听之后,以对人类的关怀去直面社会。也只有这样,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愿景才终将抵达。而所有的努力,只因鲁迅先生有言:“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这篇文章远远超出文章。但是从文章的内容看,两篇文章的毛病是一样的,都是只说了哪些事应该“听”,哪些事没有必要“听”。文章总体来看,缺少深度。
怎样使文章有深度?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事应该“听”,不“听”会怎么样?为什么那些事没有必要“听”,“听”了又怎样?文章唯一有点深度的是第二段。
但是,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现在考试评分的所谓“参考答案”,其实就是标准答案,而且这“参考答案”还制订了评分细则,答到一点得1分。这一点学生没有答到,就毫不留情的扣分;至于这所谓的“参考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无关紧要。第二个原因是教师平时没有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要学生有提问能力,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