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97241.html儿童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97241.html导读
巴基斯坦地处西亚、西南亚、南亚、中亚等古代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这里不仅是南亚文明的最早起源地,也是古代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之一,历来为全世界考古学家研究的热点。年,由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获得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考古总局颁发的发掘执照。经多方考察,最终选定位于伊斯兰堡和塔克西拉之间的巴哈塔尔土墩遗址作为发掘地点。至此,我国对哈拉帕文化时期的遗址的首次独立发掘拉开序幕。
哈拉帕文化与埃及金字塔齐名,且与我国史前文化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此次发掘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部分发掘人员在巴哈塔尔遗址,后面断崖即为土墩遗址的断壁剖面。
四叶花瓣纹与三角纹,左边为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右边为哈拉帕文化彩陶纹饰。
上左:青海贵德罗汉堂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盘状砍砸器;上右:哈拉帕博物馆展品;下图:巴哈塔尔遗址出土的盘状砍砸器。
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项链,中间的菱形项坠疑似为费昂斯。
哈拉帕博物馆陈列的陶镯与马家窑文化的陶镯毫无二致。(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河流之一,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更是连接印巴次大陆和中国的一条纽带。联合考古队发掘的巴哈塔尔遗址坐落在塔克西拉谷地,该谷地有印度河等河流流过,土地肥沃,自古就是人类居住繁衍之地。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从公元前年左右开始成为多个*权角逐的地方。公元4世纪中期,笈多王朝在东犍陀罗的领土上兴起,塔克西拉成为著名的贸易中心,包括丝绸、檀香、马、棉花、银器、珍珠和香料等贸易。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这座城市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既是文化的中心,也是*事化的边境城市。也正是在笈多王朝,中国朝圣者法显来到了塔克西拉。
巴哈塔尔遗址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堡市附近的阿托克市,海拔米,为一土墩形态的史前遗址,直径约80米,现存高度约11米,遗址表面密布陶片和石块等。这种土墩遗址最早出现在西亚地区,是西亚地区典型的早期遗址堆积,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
年11月20日,联合考古队进驻巴哈塔尔遗址,开始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联合考古队在遗址东部正东西向布设了一条长40米、宽2米的探沟,为了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重要的文化堆积和遗物,选择在土墩从已被破坏的平地进行发掘,故残余的文化堆积并不太厚,一般厚度在一米左右。
本次重点发掘哈拉帕文化时期或更早时期的文化遗存堆积。发掘表明,该遗址土丘范围内,均为哈拉帕时期的遗存分布区,并且有可能延伸分布到土丘以外的更大区域内。由此断定,这个遗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哈拉帕时期的聚落。这为我们搞清哈拉帕文化在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基本分布状况和规律,解决哈拉帕文化的来源及与中亚、中国的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中国彩陶相似的彩陶纹饰
我们在出土遗物中发现,哈拉帕文化与中国仰韶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纹饰方面,也就是红陶黑彩风格,部分纹饰极具相似性,如被称作“西阴纹”或“四叶花瓣纹”的纹饰。这种纹饰可以将其分作两部分来看,白的部分可以视为四叶花瓣,黑的部分则像十字交叉,西方称“马耳他十字”。中国则因最早发现于山西西阴村,故称“西阴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很高。此外,两种文化的陶器纹饰中,对三角纹也极具相似性。
此外,哈拉帕文化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西藏的卡若文化之间,都有着互动关系。譬如卡若出土陶器上发现的“抹刷纹”(一种容器表面不规则的扫痕,被认为是在陶器成型后经细树束或扫把刮扫后所致扫痕)在巴哈塔尔的科塔·迪吉文化单位中也有发现。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发现的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布尔扎洪文化,与昌都卡若文化有着诸多的相似与相同。很多学者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中国*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是以克什米尔地区的布尔扎洪文化为桥梁进行交流的。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布尔扎洪遗址与*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也有诸多联系,是“彩陶文化”西渐的证据。
巴哈塔尔与青海贵德,两地出土的圆盘砍砸器十分相似
我们在巴哈塔尔发现的菱形项链坠或纺轮,与马家窑出土的同类器物毫无二致。特别是陶手镯,若将其放在一起,根本无法区别,只是马家窑文化的陶手镯数量较小,而哈拉帕文化中出土的这种陶手镯可以说是海量。
青海贵德罗汉堂曾出土过马家窑文化的圆盘砍砸器,标牌说明是纺轮,但这个圆盘直径约13厘米,中间孔直径约2厘米,不可能是纺轮。而巴哈塔尔遗址也出土类似的中间带孔的圆盘器。巴基斯坦学者认为是权杖首,但我们认为是圆盘砍砸器,因为所有出土的这类石器的周边缘刃均有使用过的砍砸痕迹,如罗汉堂出土的这件便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有的甚至不需要安装在杖头使用,即不需要木头手柄,可以直接手持石器使用,所以中心圆孔没有穿透,巴哈塔尔出土的这件即是如此。
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疑似费昂斯制品
与马家窑文化中几乎一模一样的器物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品中的费昂斯和海贝。
“费昂斯”为音译,意译为“釉砂”,是一种原料与外观都类似玻璃的材料,有学者认为是玻璃制品的先驱。经高温加工,费昂斯表面有薄薄一层光亮的釉层,但是内部石英颗粒并没有熔融,仍保持晶体状态。费昂斯可能来自哈拉帕文化。在我们发掘的巴哈塔尔遗址科塔·迪吉文化层中也发现费昂斯珠子,时代在距今0年前。印度河谷发现时代最早的费昂斯珠子是距今多年前的哈拉帕文化早期或马哈嘎文化晚期,不过最近有报道说,在玛哈伽文化的II期(公元前年至公元前0年),就已经发现了上釉的费昂斯珠子。而我国已确定最早的费昂斯发现于新疆,距今不到年。但事实上,在青海马家窑文化中的出土材料中,早就出土过疑似费昂斯的制品,只是发掘者不认识,将其视作骨珠。
海贝的来源问题
根据现有研究发现,青海宗日遗址出土的海贝年代为距今5,±年和距今5,±年两个数据,稍早于卡若遗址,但应视为同时期的新石器文化。而青海格尔木市昆仑山口的西大滩发现一枚经过切割和钻孔加工的人体悬挂装饰品海贝,对同层位出土的两件动物骨骼标本进行热释光测年后,分别获得距今17,±1,和18,±1,两个年代数据。
根据日本学者白静川的考证,甲骨文和金文中所有的“贝”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子安贝的象形,殷商时期出土的海贝亦然。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宝螺科的软体动物,只生活在红海和印度洋。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考古发现的海贝最早出现于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和西藏的卡若文化。直到龙山文化时期,海贝才普遍见诸中国内地,这一现象便从一个方面暗示着海贝应该来自印巴次大陆,或准确地说来自哈拉帕文化。
发现了青稞的植硅体
玛哈伽是南亚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的遗址之一。“一些驯化植物和畜群动物等与后来印度河文明之间有相似之处。”据帕波拉说,玛哈伽文化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便成为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年前的玛哈伽第一期中发现了六棱裸大麦,俗称青稞。我们在巴哈塔尔遗址也发现许多青稞的植硅体。植硅体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充填在植物细胞里的硅质沉淀,在植物有机质腐烂之后,它依然能保存在土壤里,不同的植物里藏着不同的植硅体,这种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化石就是植物的“身份证”。青藏高原最早的青稞发现于距今年前的山南昌果沟。西藏与印巴次大陆为邻居,西藏的青稞应该来自于印度河流域。
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文化来说,整个青藏高原,包括那些分布着新石器文化的澜沧江、岷江、河湟地区等河谷地带都是一个廊道,基质则是定居的农业文化。在景观中所谓廊道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这是针对其形状而言。但就其传送功能而言,草原也可以理解为由无数狭长形状构成的廊道,尽管青藏高原的草原地区空间辽阔,但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却无立锥之地,所以对于新石器时代寻求良田沃土以定居的农人而言,青藏高原广袤的草原,仅仅是一个通道而已。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文化分布集中区——拉萨腹地、澜沧江岷江流域、河湟地区——便是在定居的农业文化这个基质上形成的,或者说是在仰韶这个农业文明的基质上形成。尽管彼此有别,远隔千里,但其基质是相同的,并且通过草原廊道相通,所以文化间的共性、互动和交流也是明显的。
总之,通过对巴基斯坦印度河谷哈拉帕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对史前文化互动的观察,我们发现虽然青藏地区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文明的进程似乎并未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文化的互动、“文化包裹”的互递、因素的互渗远远超出了我们先前的认识。
作者:施兰英水涛向其芳MazharAlam汤惠生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