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枚海参,怎么固碳威海两院士一年造出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http://www.xxzywj.com/m/


  近日,唐启升院士工作站里又出好消息:在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后,“贝—藻—参”这种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试验成功。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碳,在威海的海底实现“安眠”。


  在桑沟湾海域里,通过水下摄像实时视频中可以看到,海底深处在由石头、废旧渔船、水泥桩构筑的海洋乐园中,绿色海藻附着其上,海参则悠闲地“匍匐”在海底人工构造礁石上,一派生态和谐景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产研究所房景辉博士说,正是海参这位新“成员”的加入,才使得新养殖模式试验成功。


  一枚海参,怎么固碳?房景辉介绍,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产生的氧供给鱼类贝类,而鱼类贝类海参等海洋动物排出的碳再回送给藻类用于光合作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更令人称道的地方是,它们在生长过程中,还能“吃掉”空气中的碳,“吐出”颗粒有机碳,在微生物作用下,变成惰性碳,由此也就完成了固碳的过程。


  目前,唐启升院士工作站已经开发了“贝—藻—参”“鱼—贝—藻”“鲍—参—藻”等浅海筏式、底播多种形式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年固碳量在11万吨以上,这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5万公顷。


  有“新动作”的,不仅唐启升院士工作站。11月28日,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确权海域进行布放,这将监测海带养殖过程中产生有效碳汇的相关数据,从而为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申报提供数据支撑。


  作为行业的领路人,唐启升、焦念志两位院士工作站即使是单独出现在一个城市,都足以引起行业的
  得益于两位院士的到来,威海成为国内开展蓝碳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开展蓝碳研究的团队稳定在人以上。


  在高端科研团队引领下,全市的渔业产业链条也实现了不断拉长。


  在威海世代海洋有限公司,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三天后,这批价值万元的海带肥产品,将发往广西地区。


  来自辽宁、山西的订单,还正在等待生产设备的“档期”。公司办公室主任于红娜说,企业年产海带肥能达到10万吨,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只是海带肥,在这里从粗加工的海带丝、海带结,到高附加值的海带糖、海带脆片等产品琳琅满目,精深加工让一根海带“长”出了更长、更具价值的产业链。


  在高附加值这一“吸盘”下,威海贝藻等碳汇渔业产业种养殖量逐年提升,今年预计贝类产量将达万吨、鲜藻类将达万吨,年增速超10%。


  有数字统计,一年来威海海洋渔业碳汇量达到.17万吨,相当于新增造林约61万公顷。


  


  威海碳汇渔业以贝类藻类为主


  想要了解碳汇渔业,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碳汇。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海洋活动、海洋生物吸收等各项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渔业,就是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


  据了解,在威海设置了院士工作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是国内“碳汇渔业”理念的倡导者。


  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研究,海洋生物固定了全球55%的碳,可见海洋生物在固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威海海岸线总长近千公里,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超一万平方千米,占全市近岸海域总面积的9成多,非常适合“碳汇渔业”的发展。威海市海水养殖产业发达,养殖品种囊括了鱼、虾、贝、藻等,其中贝类和藻类是最主要的碳汇渔业养殖品种。


  碳酸钙是贝壳的主要成分,约占95%。海水贝类通过直接吸收海水中的碳酸氢根形成碳酸钙的方式来汇碳。此外,贝类滤食能力强,能够从海水中滤食微藻、有机物颗粒等,满足自身软体组织生长需求,这个过程固定了微藻和有机物颗粒中的碳。


  我省高度重视碳汇渔业发展,在日前召开的“发展碳汇渔业科技、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学术研讨会,以及“山东省渔业碳汇工作研讨会”中,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在碳汇渔业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省海水贝藻养殖年均产量万吨以上,每年可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25万至30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万吨二氧化碳,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10亿元。(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杨彩明沈道远通讯员胡红智/文资料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