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币
贝币在春秋战国时期仍在使用,直至秦始皇废贝行钱,方才淘汰,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仿制贝,以材料来分,有骨贝、石贝、陶贝、玉贝、铜贝等。在各种仿制贝中,铜贝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性。它不一定出现在其他仿制贝之后,因为,商墓中已有铜贝出土,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铸造货币。从已发现的铜贝来看,铜贝一般为青铜质,外形近似天然海贝,面凸起,底内凹,有的横铸一道贝齿,一端有一大孔,无文字。铜币的出现,说明商代已处于实物货币向金属铸币过渡的时期。
春秋战国桥形币
长97毫米高48毫米重7.4克
铜贝有两大类:一种是无文铜贝;一种为模铸文字的蚁鼻钱。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时期江淮流域,多在南方出土,和中原货币不同,一般认为是楚国的货币。最早记录这种铜贝为蚁鼻钱的是洪遵《泉志》,其曰:“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月石店:“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钧。”意思是说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淳钧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指小钱,也有人认为“蚁鼻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钱文的笔画特别是“桑”字钱的笔画形如蚂蚁,加之钱上有鼻状凸起,故而得名。
春秋平肩弧足空首布
一组三枚,分别为背“高”、背左“居”、背右“居”
“蚁鼻钱”已发现的币文除“桑”外,还有:“咒”、“君”、“行”、“金”等十余种,其中“咒”字钱文极像人面,被后人称为“鬼脸钱”。“蚁鼻钱”的币文以“桑”、“咒”最为难释,至今仍众说纷纭。“桑”被释为“昏垫水”、“有土之本”、“各六朱”、“五朱”等,“咒”被释为“晋”、“贝”“当半两”、“贝化”等。“蚁鼻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所制,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土品考察推断,“蚁鼻钱”的铸币权最初不是集中在楚国政府手里,所以,币文不统一,有“君”、“金”等,但数量较少。“蚁鼻钱”的铸行后期,钱文统一为“咒”字,所以,该种钱出土范围广,数量多。
春秋平肩弧足空首布
二、布币
在春秋时,原始铸币布逐渐发展为“空首布”。“空首布”,一般钱币书和《辞海》解释是有鋆的布币。鉴字的本义就是斧子上安柄的孔。其实进一步分析,我国古代文字是由象形文字一步步发展的,古代一些物名和币名自然也是由“象形”起源的。“空”与“孔”古音相通,空亦是孔的假借字,古代人称头部为“首”。如果认真对照空首布图考究一番,就会惊奇发现,空首耸肩尖足布,有的像一种夸张的人形,头上有孔。所以,头部有孔的币--空首布,币名便形象地问世了。当然这是一种解释。泉史学家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布有鋆的地方最初是空的,空间用来安柄做农活的。空首布命名由此而来。
春秋平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币面一般均铸有文字,或为数字、干支字,或为天象、事物、城邑以及不易确定其意义的字或符号,如一、五、六、八、甲、丙、午、戌、日、云、雨、雪、土、工、行、金、贝、王、木、武、公、古、益、高、智等。从现存空首布的出土地点来看,洛阳、晋南和陕南一带发现较多。可见,空首布主要是春秋时周、郑、晋、卫等国的金属货币,特别是在晋国比较风行,出土比较多。
战国“王氏”方足布
战国期间,布币首先在外形上起了变化。空首布不断地从耸肩尖足演变为平首方足,布币的锐角日趋平钝,被称为“平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