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记者王子衿)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近日召开,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大展也在首都博物馆亮相。余件(套)文物从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了青海的多元文化及与“一带一路”的密切关系。图为展厅内景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远古时期称为“三危地”,周秦时期为“羌戎之地”。公元前年后,西汉政府开始设立有军事和邮驿性质的西平亭、长宁亭、东亭等,这一地区开始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该省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途径地,也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省份。图为展厅内景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青海东部宽广肥沃的河湟谷地到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其间。这些体现在文化面貌上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青海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也说明了今日青海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某些历史渊源。图为青海省博物馆藏舞蹈纹彩陶盆,该类舞蹈纹题材广泛见于距今—年的近东和东南欧地区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从地缘关系上看,青海的农牧区二元结构使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草原游牧文化、高原游牧文化和东部平原农耕文化的影响,进而持续影响着青海历史发展、行政管理、民族分布等方方面面。正因如此,青海成为中国西部的枢纽地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纵贯而过,多种民族在此融合发展,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绚烂耀眼的文化特征。图为展厅内景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青海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区,是人类迁徒以及藏彝走廊的重要通道,亦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青海青铜时代各文化中所发现的玉礼器、陶器、铜器、粟黍、小麦、驯养动物及海贝等遗存,反映出羌人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南亚青铜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图为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铜瓶,该铜瓶代表着青海地区吸纳了中原、粟特文化因素形成地方特色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骆驼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也见证着中外交流的繁盛。丝路之上主要用骆驼来运送物资,高鼻深目、见多识广的胡人也是中西文化的传播者。图为青海省湟中县博物馆藏胡人牵驼模印砖,胡人与骆驼的题材,是当时丝路贸易繁盛,文化交流畅通的标志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文物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在本次展览的余件(套)展品中,记者注意到,其中不乏有中外文化交流后的产物。图为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黄地连珠小窠人物纹锦,该锦主题纹样为太阳神,而太阳神图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符号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公元7世纪初,唐与吐蕃王朝关系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随之构筑,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古道全长余公里,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是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展厅内景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山水万重的青海,地貌南北三分,文化农牧兼蓄。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昔日的山、水、路,是演绎青海厚重历史的舞台,但探讨青海的历史文化,则要进一步拉开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深思。历史静默无言,文物是最好的见证,余件(套)文物,展示的是青海的历史文化,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图为唐代玛瑙十二曲长杯,该杯用整块酱黄色玛瑙制成,色彩瑰丽,加工精美,是中亚文化影响的产物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