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云南左布*使,被朱元璋誉为“治行天下第一”——
明初张紞治滇事迹与方略
朱元璋褒奖张紞的敕谕——《云南机务抄*》书影
作者陈曦
云南边疆治理史话
明代洪武年间,中央*权在云南的统治逐渐巩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逐步恢复和较大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改善,边疆日益巩固。取得这些进步,云南地方行*长官的功绩不容忽视。明初曾任云南左布*使(云南最高行*长官)、被朱元璋誉为“治行天下第一”的张紞(音dǎn)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张紞在云南17年,任云南左布*使13年,开展*教风化,安抚20多个兄弟民族,发展兵工农商,在一些边疆地方摆脱了土酋奴隶统治的桎梏,出现了小农经济自由耕作的初期规模。此后不久,云南便被正式列为13省的序位。
选派入滇
张紞(?~),字昭季,号鷃庵,耀州富平(今陕西省富平县)人。张紞之父张敏,号月山,是一名贤能廉谨的好官。张紞承袭家风,洪武年间以贡生身份出任东宫侍书。洪武十五年(年)云南平定后,张紞被选派云南,出任左参*。
自古于马上得天下,不能于马上治之,随着云南战事的推进,朱元璋开始筹划设置云南地方行*机构。洪武十五年(年),朱元璋命重臣梅思祖、潘原明暂时代理云南布*使司事务,急需一帮年富力强的僚佐,作为骨干力量培养。张紞从地方儒学教授起家,在职掌内外章奏的中央机要部门——通*司已历练多年。张紞被选中担任云南布*使司左参*,协助梅思祖、潘原明管理云南民事、财*。洪武二十年(年)春,张紞入京述职。朱元璋认为张紞“言出则诸蛮耳入,令布则诚信相孚”,稳定了边疆,推其“治行为天下第一”,特命吏部免于考核。同年,张紞升任云南左布*使,成为云南最高行*长官。
国家图书馆藏《張鷃庵先生集》上的張紞小像
治滇事迹
张紞完善了云南布*使司职能,奠定一代规模。当时沐氏家族镇守云南,总揽一方,但许多具体事务都要靠张紞统筹,举凡全省贡赋法令、坛祠公署、典仪制度、*粮营办等,都是由张紞创设操持。张紞汲汲荐引贤才,协同沐氏,共同营造了明初云南的稳定局面。
促成代纳秋粮,纾解民困。云南各地钱粮贡赋,刨除*需民食,往往不足缴纳数额。并且偏僻之地,山川阻隔,运输极为不便。洪武十四年(年)至十六年(年)云南又遭受霜冻灾害。张紞体恤民困,上书呈请,洪武十七年(年)十二月,朝廷减免云南11万余石租粮,并破例准许云南以金、银、锡、贝、布、漆、丹砂、水银等土特产代纳秋租。这些举措,既解除了民困,又充实了国家府库,还促进了云南工矿业的发展。在折抵纳租的诸物中,海贝是当时云南各民族普遍使用的货币,通常产自南亚、东南亚沿海。代纳秋粮制度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经贸往来。
维持盐法开中,促进商贸。明朝*队大批进入云南,时常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屯田*策也难以短期见效。明*府便利用食盐国家专卖制度,招募商人前往云南边地“开中纳粮”,即以盐为中介,招募商人输纳*粮、马匹等粮食物资的方法。如洪武十五年(年)规定凡往云南纳米6斗者,换给淮盐斤,纳米5斗者换给浙盐斤,纳米1石者换给川盐斤,获得相应的食盐特许运销权。盐商往来,促进了商贸,也常会在这些地区募民屯田。后来,开中纳粮的方法一度停止。洪武十九年(年)春正月,张紞上奏:“旧例商人纳米于金齿(滇西地区)者,每斗给盐一引,因此储粮充裕;以后朝廷停止中纳盐粮,不许输谷,商旅少至,粮饷缺乏,请仍其旧。”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次年八月在楚雄府恢复开中纳粮。
营建基础工程,爱惜民力。明代布*司公廨在今天昆明威远街西口,沿用大理国东府、元代行中书省房舍,规模狭小,而且年久失修。张紞进入云南,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忙于应付兵戈饥疫,直到洪武十九年(年)才得以储备材料,重修堂舍。张紞先让官吏统计所需木材的数量,按民户财力分配赋役,转送运输不立期限。民夫从4州11县选调,每一州县均排作三四番,每番工作10日。张紞顾念云南民众赋役繁重,不敢妨碍农务、损害民力,故而修修停停,拖延许久。另外,张紞治下,云南民间婚丧嫁娶均有定制,风俗为之一变,大抵也有爱惜物力、崇尚简朴的考虑。
知人善任,兴文重教。张紞优待谪戍云南的士人,“流徙云南者,无问识与不识,皆厚恤之”,朝士董伦、王景常、韩宜可等至云南,都受到张紞礼遇。浙江崇德人程本立,洪武二十年(年)被贬谪为云南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位于今玉溪市新平县)吏目。当时云南局势不稳,程本立受到张紞与沐英赏识,被委以统领守御之任。程本立感激自誓,“欲以死救此一方”,不畏艰险,深入楚雄、姚安、大理、丽江等地招抚各族民众,使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心悦诚服,社会安定。后来,程本立被选为翰林,成长为一代名臣。此外,张紞还兴设庙学,促进了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
清简自守,顺俗施化。张紞在滇素有“风操清纯、纤尘不淄”的美名。偶有闲暇,张紞还注重了解昆明四周的山川形胜,留下《登太华寺》等诗篇。其中“从今愿买游山屐,野客无妨屡见招”,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作风。云南土官、僧人、儒士慕名而来,求赐碑记、序文,张紞也欣然挥毫,行文真挚平和,没有官架子。对土官董赐,张紞热情劝勉、褒奖其尽忠明朝的善行;酬答名僧无极,撰写《感通寺碑》,用诚心感化大理僧俗;应昆明儒医李添爵之请,阐释敬慎之道。这些都是张紞善于沟通云南各阶层人士、顺俗施化的例子。
在张紞的努力下,云南行*事务走上正轨,边疆局势趋于稳定,民族关系逐步缓和,经济生产恢复发展,文化教育得到推广。洪武三十一年(年)建文帝继位,张紞以其治滇功绩,被擢升为吏部尚书。滇人思慕张紞德*,为其建立祠庙,常常把他和元代赛典赤相提并论。
张紞七言绝句《华亭寺》耿嘉摄影
治滇方略
正如后世所言,张紞在滇为官“靡不仰契圣衷、俯顺时俗”。张紞善于领会中央战略布局,认真体察云南省情,这为他治民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紞归纳的“德、威、廉、信”四点治滇方略,启迪着明清封疆大吏,在今日也不失其借鉴意义。
编纂《云南机务抄*》,归纳治滇方略。刘紞升任云南左布*使后,特意把朱元璋针对云南**事务下达的敕谕,汇编为《云南机务抄*》,留训后世。刘紞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德、威、廉、信”四点治滇方略。他在《布*司公廨记》中强调,治理云南必须德威并用、攻心为上。无事之时,宜“宽小过,守大纲”;有叛乱,必须尽早剿灭,以惩其余;德怀百姓,必然推己及人,要求官员廉洁奉公,不得作威作福,“得其理则能感,不得其理则不能感”;要取信于民,不是一厢情愿、做做样子,而是让各族人民都能安居乐业,这样才能诚信相孚。
张紞将促进生产、改善民生作为治滇的关键,提出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张紞认为云南生产力水平长期落后,自然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人民“无宫室服用富厚之资”,无法适应苛刻的*令赋税制度。“生理既不足系其心”,施*稍有不当,便会产生动荡。另一方面,在历史上,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发达地区与发展不足地区的地位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冀北中原之地古称繁华,唐宋之后风采不再;闽、浙也曾是边疆欠发达地区,宋元以来却一直富庶殷实。张紞认为,通过立学兴教,云南“鼓刀之习可以渐革”,经济生产又何尝不是呢?
研究张紞在云南17年的治理实践及方略,总结其利弊得失,对当代云南建设发展,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