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分”能换钱,信用好有优惠,守信用人人夸……如今的威海,“一诺千金”已然成为现实,好信用抵得上“千足金”。
我市用好用足改革手段,创新信用治理模式,将信用这个原本无形的道德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当前,“信用”二字正与全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成为全市精致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键词。
“海贝分”引导城市文明新风尚
今年刚开春,家住环翠区鲸园街道菊花顶社区的刘女士就收到了一个“大红包”——一位神秘的“担保人”免费“做东”,让她的公积金贷款申请额度一下子提升了5万多元。
这位“担保人”,就是刘女士手机里的“海贝分”。作为全国首批信用示范城市,我市坚持以改革的手段助力城市文明打造,在全省率先推出“海贝分”信用评价体系。
“古时,海贝被当作货币,代表着财富和信用。如今,我们创新提出‘海贝分’,目的是为无形信用添加‘有形资产’,鼓励市民做诚实守信的威海人。”市发改委信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每人分的基础分数上,我市整理出个赋分指标,将守信失信行为分别以加、减分的形式进行量化,依据不同的分数对应不同的诚信级别。
不仅如此,信用分数还可通过“信用威海”网站和手机APP实现一站式实时查询服务。
打开“威海市民卡”APP,可以看到,“信用威海”设置在首页最为醒目的位置上。在这里,信用分数一目了然,高信用分数可享受的惠民*策一应俱全。“市民受表彰奖励、志愿服务等行为,都将直观地反映在分数上,信用的价值人人可见,随处可用!”市发改委信用中心主任王波说。
据悉,我市发布“威海市信用积分惠民*策清单”,出台激励措施66项,涉及文体旅游、医疗服务、公共服务、行*管理事项办理等各个领域。小到借书出行、大到住房贷款,“海贝分”与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一系列优惠奖励措施,引导着社会守信、崇德向上的良好风尚。
放眼全市,各区市、开发区也在借助“海贝分”,积极打造红色医用银行、信用超市、积分存折等一系列接地气的“信易+”应用场景。全市各镇街发布激励*策共计项,将诚信从无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处处看得见的分数和人人能得到的实惠。
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信用基金多万元,各类应用场景处,组织余场次各类活动,30多万人次因此受益。《威海使用好信用“海贝分”做好治理大文章》成功入选中央改革办典型案例,作为全国信用改革标杆得到推广。
“信用+”拉开乡村共治共享序幕
眼下正是春玉米播种的时节。荣成市上庄镇大李家村农田里,村民们正一个个弯腰播种,好不热闹。仔细一看,他们都穿着红马甲——这批人,是主动参加村办合作社耕种的“志愿短工”。
干活没有钱,也要抢着来?志愿者原晓丽一句话“点破”了题:“做志愿活动能加信用分,都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和人家一比,分少了都觉得不好意思。”
乡村治理是全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但长久以来,乡村内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一直阻碍着共治共建共享的脚步。怎样来破解村民主体缺位,村级组织工作“没抓手、没人听”的治理难点?
近年来,我市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破解乡村治理短板的重要抓手,围绕“怎么激励引导群众”“如何深化文明实践”“如何拓展治理效能”等方面,探索“信用+乡村治理”的融合模式,逐渐形成有制度、有奖惩、有应用、有考核的农村信治体系。
以大李家村为例,这些年来,村里成立了清洁家园、巧厨娘、跑腿帮办等志愿服务队,成立了信用议事会,配备信息采集员,征信加分“上了墙”,每月对全体村民公示;村民平均福利也变为“以分定奖”的信用奖励。
信用治理的效果如何?一讲到这,大李家村村委会主任常大*打开了话匣子:“自从村里信用体系建起来,村民参与主动性一下子高涨起来;我这个村主任干起来也特别有劲儿。村里有活动,村民都跑着报名,十几分钟就集合起多人的志愿队伍!”
信用信用,越守诚信越“有用”。常大*的体会并不是个例。如今,我市已有多个村居组织中实施信用管理,把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全部纳入信用积分。在信用积分的激励下,活跃在乡土中的“农民志愿者”身影越来越多,社会矛盾纠纷和失信行为的数量明显减少,村风民风极大改善。
去年,我市筛选确定了家重点推进单位开展信用应用、信用评价、信用惠民等各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将“信治”纳入“六治一网”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全市公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此基础上,我市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信用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的“五进”工程覆盖面,在全社会打造“知信、守信、用信”的社会氛围。(文字记者: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