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些分布于甘肃大地的青铜时代遗迹 [复制链接]

1#

甘青地区青铜文化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甘肃、青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已发现的主要有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下面分别予以简介。

四坝文化

因其首先在甘肃山丹四坝滩发现而命名,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年-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有羊、牛、马、猪及狗等。兼营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斧、石锄、盘状器、石球及磨制的石刀等。在民乐东灰山、西灰山遗址中出土了炭化麦粒,在玉门市火烧沟墓葬中的大陶罐中贮藏有粟(小米)粒。其墓葬的形制与葬式多种多样,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及二次(乱骨)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以双耳彩陶罐、四耳带盖罐和腹耳壶为代表。彩陶豆、双耳彩陶尊、方鼎、长方形多子盒等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并且普遍发现陶埙〔xun勋〕。随葬青铜器也较为普遍,以火烧沟墓地最为突出,清理的座墓葬中有座随葬有青铜器,有斧、凿、钁、刀、镰、锥、针、锤、矛、匕首、镞、钏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金、银、玉器、海贝以及玉石权杖头等,反映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人殉或人祭的墓葬,说明当时可能已经进入初期奴隶制社会。

四坝文化·镶绿松石彩陶罐

辛店文化

因其首先在甘肃临洮辛店(甸)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河支流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中下游地区。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年左右。现已发现辛店文化遗址百余处,经过证实发觉的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张家嘴遗址和临夏姬家川遗址等。

辛店文化彩陶发达,一般是在陶器表面先涂一层白色或红色的陶衣,然后在上面绘出黑色或红色花纹,有S形纹、涡形纹、双勾纹、平行纹、折线纹、犬形纹等。

辛店文化的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已知铜器的种类有锥、矛、匕、凿、铜扣和铜泡等,还发现青铜容器残片和冶铜的炉壁残块。居址发现有半地穴式长方形房址。从墓葬及随葬品看,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

辛店文化·双勾纹双耳彩陶罐

寺洼文化

因其首先在甘肃临洮寺洼山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寺洼文化陶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所谓“马鞍式”口型的双耳罐为典型代表,还没有发现带彩的陶器。陶器器型有小口或大口两耳高体或矮体的罐、壶、三足鬲、四足鬲、鼎、器盖等。青铜制品有戈、矛、镞、刀和铃、镯、铜泡等。寺洼文化居民从事农业,但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往往发现有羊、牛、马的残骸。墓葬发现较多,特点是土坑葬与火葬同时并举。土坑墓型若覆斗,有棺或棺椁。在一些墓内还发现人殉和陪葬的车马。有人认为,寺洼文化与氐羌族有一定的联系。

寺洼文化·“马鞍式”口型双耳罐

卡约文化

又称为卡窑文化。因其首先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年至前年间。卡约文化的居民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铲、石斧、石刀及骨耜等。粟为主要粮食作物。此外还饲养家畜羊、狗、牛、马等。考古发现有方形半地穴式或地面式建筑房址。墓葬以二次葬为主,大多殉葬羊、狗等,少数以人殉葬。卡约文化的陶器中,存在寺洼式的“马鞍式”口型双耳素面罐,也存在属于辛店文化的所谓“唐汪式”陶器,可见其文化内涵式很复杂的。

卡约文化·马鞍式口型双耳素面罐

沙井文化

因其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民勤沙井而命名,它的分布范围仅限于河西走廊的民勤、天祝和金川等地。其年代距今约—年,为甘肃青铜时代最后一期,中国彩陶文化的最后阶段。沙井文化典型陶器有单耳桶状杯、单耳圜底罐、双耳平底罐与双耳圜底罐等。在金川区双湾镇尚家沟发现沙井文化遗址一处,保存基本完好。该城平面呈三角形,俗名为“三角城”。城址南北长米,东西最宽处米,城垣残高4米,城门朝南。沙井文化的墓葬一长方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与铜器等。铜器器型有刀、三棱镞、扣、铃等。社会地位高低悬殊,财富多寡不均。

沙井文化·单耳桶状杯

(内容整理自张恒之《中国考古通论》、《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发掘报告》及网络)

编辑

高雅婷审核

马志雄

往期推荐

●金川区美术馆少儿书画培训班开课啦!

●春花烂漫的三月我们又再此相遇

●金昌市金川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