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许昌博物馆藏品东汉绿釉陶钱柜古人的保险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7687.html

河南省许昌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绿釉陶钱柜外观为长方体,底部有四足,长25.8厘米,宽15.7厘米,高18.7厘米,重4.28公斤,通体呈现绿色,充满沧桑感。

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聪明的古人设计了钱柜用来储存货币。

东汉绿釉陶钱柜许昌博物馆供图

钱柜是古人的储蓄用具

柜,古作匮或櫃,是一种贮藏物品的家具,通常为长方体,有盖或门。《旧唐书·王叔文传》中有关于柜的形状的记载:“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汉书·王莽传》有柜可藏金钱的记载:“王莽死时‘*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

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古代钱币储藏器具多种多样,有陶质的钱柜、扑满和青铜贮贝器等。大约在多年前,在云南昆明滇池地域有一个古王国——滇国。由于海贝在内陆地区较为稀有,所以古滇国就把海贝作为货币来使用。有钱的贵族们,为了储存这些贝币,特意铸造了能与之匹配的青铜贮贝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出现不同的流通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为青铜的方孔钱,也就是我们今人见到的铜钱,一直被使用并且延续至清末。从那以后的钱柜,在造型上有了共同点:柜体上方留一狭小开口,供存入钱币使用。

许昌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绿釉陶钱柜上方也有一长条状开口,可供放入钱币。类似的钱柜在西安和三门峡等地均有出土。

除了汉代绿釉陶钱柜之外,西安、洛阳等地还出土过唐三彩钱柜,此类钱柜色彩更为丰富,制作更加精巧,显示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钱柜的材质不仅有陶瓷,还有木质的。古代商家所用的钱柜是一种矮柜,与坐凳同高,柜面开有一条长10厘米左右的口槽,用以投放钱币,平时又可供坐用,所以也称“座柜”。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存世的木质钱柜,最早为明清时期的。

汉代绿釉模印钱纹钱柜。资料图片

古人藏钱的方法五花八门

“古人存钱,相当于藏钱。因为钱财贵重,不可能摆在显眼的位置,所以要煞费苦心地将其藏在隐蔽的地方。”陈文利说。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写:“隔壁王二不曾偷。”用来比喻本想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透露出了古人的一种藏钱方式:埋在地下。

陈文利说,古人的藏钱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许昌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汉代弦纹灰陶扑满,“扑满”就是古人的“存钱罐”,又称悭囊、闷葫芦、哑巴罐、储钱罐等,其外形呈圆体,平底,中空,顶上有可以投钱的长条状孔,是古代先民用于储蓄钱币的容器。“扑满”之所以叫扑满,是因为“满则扑之”,等扑满装满了就将其打碎取出银钱。

除去扑满这种小型存钱物件,古代还有一种大型存钱物件叫钱坛。人们将富余的珠宝和钱财放进钱坛里,然后将钱坛埋到自家地下。

普通家庭存钱用扑满和钱坛就可以了,如果是家财万贯的富豪,该如何解决存钱的问题呢?古人想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建钱窖。

用钱坛、钱窖把钱藏在地下这种藏钱方式还不是最稀奇的,古人的脑洞比你想象中还要大,他们比较常用的贮藏方式还有“壁藏”“檐藏”“梁藏”等。

所谓壁藏,就是将墙壁做出夹层,把值钱的东西放进去。古文献中著名的“孔壁遗文”,就是在孔子后裔家的墙壁内发现的。当时,刘彻(汉武帝)当皇帝,鲁恭王扩建宫室,拆了孔家老宅,意外从墙壁夹层中发现一批古文经传简牍,有《孝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这些简牍又称“孔壁中经”。由此可见,“壁藏”手法在古代是十分流行的。

檐藏、梁藏就是将钱物藏在屋檐下,或是悬吊在房梁上。

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唐三彩钱柜。资料图片

汉魏故都许昌曾多次发现钱窖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资”。曹氏父子在许昌生活、经营了25个年头儿,不仅开创了辉煌的文治武功,也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治、经济、*事和文化中心。

在汉魏故都许昌,曾多次发现古人留下的钱窖。

年6月上旬,许昌县张潘乡(今建安区张潘镇)盆李村农民在责任田里挖井时,在其土井的东壁发现了一批铜钱,重公斤。这个钱窖位于汉魏许都故城东城垣中段的西侧,铜钱距地表深1.5米。

鄢陵县只乐镇观台村位于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东南的潩水岸边,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实行*垦屯田,为了观兵练武而在此修了一台,名曰“观台”。后人在此建村,村名延续至今。年10月中旬,观台村农民在自家院内动土挖红薯窖时,在距地表0.6米深处,挖出了一个不规则的方形人工土坑,坑内装满了铜钱。这些铜钱在坑中全是用丝绳穿系为串分层横竖错落叠压,总重公斤。这批窖藏钱币最早为西汉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其他还包括有两汉的各式五铢、剪边五铢、无文钱币和綖环与对文五铢,新莽各式方孔圆钱,三国魏、蜀、吴铸币,最晚的铸币则是十六国时期的“汉兴”钱。

“钱窖中储存的古钱币,对研究许昌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陈文利说。

古人曾经为了藏钱挖空心思,到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的商人开始尝试开办“柜坊”,专门保管人们无处安放的钱财,并借此收取手续费。至宋元时期,柜坊渐渐演变为钱庄,储蓄规模扩大,业务也走向细分化和专业化。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从萌芽到活跃,商人们为了筹措资金,纷纷设立“票号”“钱庄”一类的信用机构。它们接受存款,并开始设定定期储蓄与活期储蓄,同时返给储户一定的利息。钱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银行,存钱也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银行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进银行,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转账、支付等操作。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网上支付,减少了使用纸币、硬币的次数。

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如何存钱呢?许昌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东汉绿釉陶钱柜,它的外观古朴厚重,虽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整。“钱柜就像是古人的‘保险柜’,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钱币储藏器具。”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毛迎)(原载于年8月2日《许昌晨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