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中国人吃海鲜的历史,从井头山人海鲜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25820796848674143&wfr=spider&for=pc

□九雨农

过去,一提起宁波地区的先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年前的河姆渡人。不过,近日余姚井头山遗址的横空出世,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考古专家研究表明,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在距今年上下,最久的距今多年,早于河姆渡文化年左右。

井头山遗址挖掘出成千上万筐海生贝类

根据相关报道,在井头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最多的遗物是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其中尤以蚶、螺、牡蛎、蛏、蛤最多。这表明井头山人的主食就是海鲜。令人惊奇的是,先民还懂得“变废为宝”:一些吃剩的贝类,表面平滑的,被加工成了工具,用来做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海鲜的食用价值和工具价值都得到了开发。

说起海鲜,不只是现代人喜欢,古代人也非常推崇。井头山遗址的贝类遗物,给我们提供了古代饮食海鲜的明确时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井头山人所处的时代,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尚没有阶级之分,因此,当时的人不分贵贱,都能实现“海鲜自由”。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鲜渐渐被贴上了“贵族食物”的标签,成为达官贵人专享的美食。如《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为治水在全国考察,尝到多种海味,建立夏朝后,他指定四方贡品中有海产,《周礼·天官》则言明鱼、螺、蛤蜊等海鲜食品是周天子祭祀用品,只供周朝宫廷使用。

井头山遗址

汉朝时,人们开始吃起了鲍鱼。在古代,鲍鱼也被叫做鳆鱼。据文献记载,西汉末年,王莽外出征战,出师不利,这让他愁得粒米难下,只能“饮酒、啗鳆鱼”。这是我们所能见到食用鳆鱼的较早记载。这段资料说明,鳆鱼在那时已经成为皇家朝廷膳食中的海产珍品。到东汉时,鳆鱼的名价继续升值。据《后汉书·伏隆传》记载,光武帝时,占据青州的*阀张步曾向朝廷“献鳆鱼”。汉明帝时,临淄太守为嘉奖吴良,曾赏赐鳆鱼百枚。曹操死后,儿子们每次祭奠,总要把鳆鱼供放灵位前,曹植曾说:“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在同时期的饮食原料记录中,海产珍品只有鳆鱼榜上有名。

到了三国时期,海参成了另一种受大家追捧的食材。吴国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土肉如小儿臀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炙食”,炙从字义上讲为烤,也就是烤着吃。到元朝时人们就发现海参的药用价值,《饮食须知》里面记载它“味甘咸,性寒滑,患泄痢下者勿食之”。就是说如果闹肚子,别吃,吃完闹得更厉害了。清朝的《清稗类钞》和袁枚的《随园食单》,记录了很多关于海鲜的私房菜,其中就包括“葱烧海参”“芥末鸡丝拌海参”。

袁枚的《随园食单》记录了很多关于海鲜的私房菜

南北朝时期,海洋渔业发展,有记录的吃海鲜的方法也多起来,但吃海鲜的主要还是达官贵族和文人墨客。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有海味珍品车熬的烹饪方法:“炙如蛎。汁出,去半壳,去屎,三肉一壳。与姜、橘屑,重炙令暖……勿太熟——则肕。”对烹制方法、调味、火候都做了详细要求,其做法与今日的“白灼文蛤”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宋朝,其实当时不流行吃海鲜,但宋人讲究,因此吃海鲜这件事搭配酒,就是无比风雅。根据《东京梦华录》里所写的内容来看,宋朝时人们对于制作美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猪肉羊肉,消食小吃,都成为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对于海鲜,即便苏轼在《鳆鱼行》中写了鳆鱼的具体做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海鲜也并不是一种熟悉且好做的食物。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

我们用螃蟹举例。沈括曾经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亦不识也。”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当时南北方人对于海鲜认知的不同。北方人对海鲜有更大的误解,更不用说把海鲜做成食物吃进肚中了。因此对于宋朝人来说,有关海鲜的做法其实是很匮乏的。

纵观中国历史,其实直到明清之前,海鲜饮食一直是不成气候的。有资料显示,汪曾祺曾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录,《梦粱录》中偶有关于海鲜菜品的记载,也只是酒鸡蛤蜊、蛤蜊淡菜这些寻常海货。

海鲜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明清时期。清代的袁枚写《随园食单》,第一次加入了“海鲜单”,将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娃娃鱼)列为海八珍。他似乎有些不太情愿,说:“古八珍并无海鲜之说。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从众。”但一句“今世俗尚之”,已可说明当时的流行。

在不断开发海鲜食用价值的同时,古人也没有忘记海鲜的工具价值。

贝壳变成了货币。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及《盐铁论》中均有夏朝使用贝币的记载,而一些夏朝的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贝币的出现则佐证了夏朝使用贝币的说法,如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商周是使用贝币的高峰期,商人从东海、南海进口大量海贝,晾晒、打磨、钻孔后成为货币流通。年以来出土的各类贝币实物以货贝(*宝螺)、拟枣贝、阿文绶贝、虎斑宝贝、环纹货贝、黍斑眼球贝和伶鼬榧螺等为原料制成。

贝壳货币

玳瑁和砗磲则成为了装饰品。玳瑁是一种大海龟,最大的个体记录有公斤。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现如今,玳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保护物种,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砗磲为佛教七宝之一,砗磲一名源于汉朝,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上了石字。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当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