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丝路上的艺术宝库
TUhjnbcbe - 2023/9/11 21:09:00

传说西北大漠中有一座雷音寺。每年的四月初八,寺里都举行浴佛节,信徒们不远万里前来顶礼膜拜。有一次,主持方丈端出一碗圣水放在寺前,准备举行“洒圣水”仪式。可是一个外道术士却大声挑战,要求斗法。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那间狂风大作、昏天黑地,漫天*沙席卷而来埋没了整个雷音寺。但是,寺前的圣水却安然如故。术士使尽浑身法术,碗边都围成了一座沙山,可碗里始终不进一粒沙子。术士只得悻悻离去,没走几步,就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倾倒成了一湾清泉,术士变成了一滩黑色顽石。

这个传说中的清泉,指的就是敦煌的月牙泉。敦煌常年干旱少雨,周围都是无尽的沙漠与戈壁。古代人在迁徙时首先要考虑体力和存水量,如果路线选择不当就会在途中干渴而死。因此,拥有沙漠绿洲的敦煌就成了西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

敦煌作为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枢纽,融合了各方文化,也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就是一本向孩子们介绍绵延千年的敦煌璀璨文明的书。这本书用彩铅手绘的形式,借一颗小石头的游历,讲述了敦煌的历史、地理、*事、民族、宗教、艺术、神话等知识。

绘本中故事性强,配图恢弘磅礴,并再现了敦煌壁画的美丽绝伦。同时,这本书的史料经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认真勘校,书中的细节丰富详实、严谨科学。小读者们跟随“小石头”的讲述,也能感受到敦煌与莫高窟惊心动魄的神秘与美丽。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小石头所在的地方叫“敦煌”,东西方的人交往大都经过这里,这里也是各大部族的必争之地。

敦煌的火烧沟遗址是敦煌最早的一代居民,考古学家在那里不仅出土了青铜器,还有玛瑙珠、海贝、蚌等饰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了与外界的沟通。汉代以前,敦煌并没有纳入中原,当时居住的主要有羌人、大月氏和乌孙人,但是几经征战,匈奴人成了敦煌的主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霍去病、卫青与匈奴作战,又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终敦煌归属汉朝。汉武帝设敦煌郡,并建造玉门关、阳关,成为西域与中原商业往来的重要关隘。

莫高窟窟: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他送行的场景

汉武帝对敦煌实施人口迁移*策,汉人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主流人群,并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而当时在敦煌最活跃的商人,当属粟特人。粟特人以善于经商闻名,操着一口东伊朗语。他们将汉朝的铜镜、环首刀,以及养蚕技术、灌溉技术、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欧洲。但是在粟特人看来,最好卖也最昂贵的商品,则是中国丝绸。同时,他们也将西域的佛教、骆驼、良马、香料、玉石、水果和农作物带入中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再次成为*事要道,*权势力几经更迭。西晋末年,中原百姓迁往河西地区避难,再次给敦煌输入大量生产技术和文化。当时的中原禅定修行也影响了敦煌。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寿因为信奉道教,敦煌佛教大受打击。

隋唐时期,佛教在敦煌再次兴起。中央加强了敦煌的防卫力量和行*管理,并引入了完备的绿洲灌溉体系。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商贸往来重新繁盛起来。

唐朝后期,安史之乱爆发,敦煌城内弹尽粮绝,最终被吐蕃占领。公元年,在敦煌大族首领张议潮的带领下,敦煌*民驱逐了吐蕃守将。随后,在曹议金的管理下,敦煌加强了与周围少数民族密切交往。

莫高窟窟:张议潮行*图

几经兴衰,明代嘉峪关建立之后,敦煌被划为关外。曾经繁华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逐渐成为人烟凋敝、春风不度的游牧之地。

莫高窟,汇聚各方文化的敦煌宝库

佛教源于印度,印度人习惯在山里开凿洞窟用来修行,同时也在洞窟中雕刻、绘制佛像,这些也影响了中国。东晋年,乐僔禅僧为了找一片禅定之地,走到了敦煌。他见到霞光万丈的鸣沙山,确信这是佛祖的暗示,于是便在此开凿了第一窟。后人为纪念他,取“莫高于此僧”之意,将这里称为“莫高窟”。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不同*权的更迭、多种文化的继承,也使历经千年文化洗礼的敦煌莫高窟成为了一座璀璨厚重的“敦煌宝库”。

随着敦煌历史的推进,与之息息相关的莫高窟文化也展现出了不同风采。蒋勋先生在《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一书中,也分别介绍了不同文化影响下各具特色的敦煌艺术。

他将北魏时期的莫高窟艺术称为“受外来民族影响的宗教艺术”。这些属于敦煌早期的壁画,从风格上完全不像汉代壁画,而是有着浓郁的西域色彩。比如,《尸毗王本生图》、《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这些经典印度佛教壁画中,人物的衣冠服饰都是印度热带风格。壁画不仅颜色丰富强烈,而且与同时期中原重视线条勾勒的习惯大为不同。

莫高窟窟《尸毗王本生图》: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的故事

西魏时期,莫高窟艺术已经走向“佛教的汉化,并形成绘画的新风格”。虽然这一时期,佛教的主题没变,但是壁画线条更加细致,汉人的服饰和建筑也不断添加了进去。比如,窟的《说法图》中“飞天”已经是身着衣袖宽大的朱红色汉服,身披美丽的蓝色飘带。而窟的壁画中,还出现了汉族神话中的“雷公”形象,以及《楚辞》中“长出9个人头的龙”的形象。不同文化的融合,让画面更加花团锦簇、绚烂夺目。

莫高窟窟飞天

莫高窟窟长出9个人头的龙

唐代莫高窟,已经彰显出“国势鼎盛为艺术文化带来伟大、特殊的色彩”。这个时期端坐在莲花上的菩萨,低头深思、手拈飘带,形态纤柔优美,完全就是“中国菩萨”的形象了。此时已经由印度画风,转变为成熟的中国式佛教艺术。在题材上,之前“触目惊心”的施舍故事,也转变为描绘“净土”、追求智慧与幸福的故事。

莫高窟57窟菩萨

唐代人追求的“净土”,不是印度佛教幻想中的世界,而是真真正正现实生活中的富裕安乐。因此,壁画中有农夫驱牛耕田、商人行路,甚至还有厨房中烹羊宰牛的景象,完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

摆脱苦难,敦煌学者守护敦煌

莫高窟壁画的制作并不简单。匠人们并不是直接在岩石表面作画,而是要先在岩石表面做出“画布”。先以莫高窟的砾岩崖壁作为支撑结构,再依次涂抹上粗泥层、细泥层和底色层作为“地仗层”,在此基础上,才能铺展开“颜料层”。

人们欣赏莫高窟壁画时不禁惊叹,虽然历经千年但它依然精美绚丽。莫高窟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也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当时的工匠很早就开始使用天然矿物、进口宝石、人工化合物制作颜料。比如用朱砂制成红颜料、青金石制成蓝颜料、孔雀石制成绿颜料、藤*制成*颜料、铅白制成白颜料、墨制成黑颜料。

除了颜料,匠人们还有许多系统的绘制方法。比如在需要复制作画的区域,就可以选择“粉本法”。先在纸上画好草稿,沿着线条扎出连续的小洞,再把纸稿放在“地仗层”上,用包着彩色粉末的布包轻拍几下,使粉末透过小孔留下墙上,最后将墙上的一个个小点勾线上色即可。这样就能确保复制作画的造型更加准确。

张大千亲历敦煌后,更加赞叹古代匠人的不易:

我们还有洋蜡烛,虽然不好,总比油灯好得多。古人在洞中绘画,由于光线不够,困难可想而知...天花板往往几丈高,要画屋顶,一定要睡着、躺着才能够画,但古人的画虽然在天花板顶上,也没有一处软弱的。还有靠近地面的地方,离地只有二尺高,要画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画的还有一个大故事。这么小的人物,叫我们放在桌子上来画,已经觉得很辛苦了,而他们却在地上侧睡着画,比仰天画还要难。

莫高窟窟

正是经历了近千年,凝结了无数匠人的智慧,敦煌莫高窟才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艺术殿堂。但一切远不止这些,敦煌的经历就像要印证中国的那句经典哲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年,莫高窟主持王圆箓道士无意间敲开了一堵空墙,墙后面的石室堆积着无数的经卷和绢画。但是当时的清*府风雨飘摇,根本无暇顾及莫高窟。而各国列强却像闻到鲜血的野兽,先后直奔敦煌。

英国人斯坦因是第一个赶来的人,也是盗走文献最多的人。他自称是从遥远印度来的虔诚佛教徒,用“接回经书”的阴谋伎俩哄骗了虔诚愚昧的王道士。最后,他将24箱写本和5箱精心挑选的绢画刺绣运往英国博物馆,并获得西方世界给予的许多荣誉。

斯坦因拍摄的敦煌县城,车上是他盗走的敦煌文物

第二个赶到敦煌的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他用流利的汉语很快得到了王道士的好感。之后的三周,他在藏经洞借助昏暗的烛光,以每天卷的速度,翻检着全部珍贵文献。最后,他将藏经洞最精华的一批无价之宝带去了法国国立图书馆。

法国人伯希和

从此,敦煌文物散落世界各地。陈寅恪先生曾悲愤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年,一位中国年轻人在法国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偶然翻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正是这一次与敦煌艺术的命运般相遇,他当下决定回到祖国,到敦煌去!他就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从年1月1日,国民*府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新中国后再次扩建的敦煌研究院,一批又一批学者奔赴敦煌,为研究保护敦煌艺术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常书鸿奠定了敦煌学的基石“壁画临摹”;段文杰倡导创办学术刊物《敦煌研究》,使中国“敦煌学”奋起直追;樊锦诗开创了“数字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不仅提高了记录保存的精度,也极大缓解了“参观”与“保护”的矛盾;王旭东开启的“数字重建”更让千年莫高窟获得了新生命,在“数字敦煌”网站上,免费的三维立体呈现比洞窟现场借手电筒光看得更加真切。

如今敦煌学问世已过百年,但是敦煌学仍然只是一个世界性的新学科,无数敦煌之谜还有待解开。历经磨难之后,世界将以美好守护宝藏敦煌。

1
查看完整版本: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丝路上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