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等高考结束,我们一起感受003的超薄
TUhjnbcbe - 2024/10/22 16:04:00

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见才子伴乐谈。

又到了热辣辣的季节,阳光,海岸,沙滩,比基尼已经成为许多玩家整装待发的方向,而作为一个天天与网络为伴的原教旨主义键盘狗,哪些恰好的,亦或迟来的清凉短裙已注定与自己无缘,日落以后帐篷里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就像圣堂的钟声那般遥不可及。平淡的生活是一场心有不甘的放浪,但即便是不得不停住了远行的渴望,身后的背包里依然存放着如同36E一样柔软贴心的欢愉,那一夜,哪怕天隔两地,我们和涨潮的声音之间,都只有0.03mm的距离。只是,你套着冈本,我听着铄耳。

没错,一趟车开完,登场的便是今天的主角,来自铄耳声学(Shuoer)的独奏者(Soloist)入耳式耳机,我第一次接触铄耳这个品牌,是在年9月的广州耳机展上,当时这个品牌打出的宣传口号很独特:业界唯一的低压静电耳塞,对应的型号叫TAPE,也就是英文“卡带”的意思,塞如其名,外形也相当有情怀地模拟了一下伴随我们小时候一起长大的音乐卡带。老实说我对这种一上来就各种甩黑科技王炸的陌生品牌,一开始潜意识里是有点敬而远之的,加上展会行程过于匆匆,对于“卡带”的声音表现,其实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只是记住了很有特色的外形和宣传口号,虽说因为不熟悉声音,没有写进当时的报道,但是心里还是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品牌。

再后来,“卡带”和同样采用了静电单元的入门级耳塞“歌者”,在论坛上被不少玩家推崇和讨论,话题甚火,一度让我觉得展会上和它们擦身而过有点可惜,怎奈年初的疫情,让自己再一次体验这个品牌的机会一拖再拖,然而等待总还是值得的,一方面,我对铄耳这个品牌的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等来了的新品单动圈耳塞:独奏者。

新品牌,老司机

简单介绍一下,铄耳是新品牌,但是背后全是老司机,这个团队以前一直是从事OEM的,只是近两年才开始打出自有的品牌,这点和前阵子分享的另一个品牌EPZ有很相似的地方,只不过在那篇才子伴乐谈里面,有眼尖的烧友已经从造型做工上看出曾经被OEM的品牌,但是在铄耳的现有产品造型上,我硬是没看出和哪些产品有任何关联性,当然,涉及到商业保密协议,就算问厂家,他们也是半个字不会提的。只能说铄耳本身的研发生产实力,以及产品设计的原创属性还是比较强的。

从目前已知的铄耳的产品线来看,原有的“卡带”以及一系列字母数字组合的型号,并没有看出什么体系上的规律。但是现在这个情况有了一些小小的改观,年的“歌者”,加上年的“独奏者”以及目前的旗舰“指挥家”组成了一个以音乐家为主题的序列。价格从元过渡到5K级别,跨度很大,而价位1K出头独奏者目前的定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流,估计今后铄耳可能还会有3k级别的产品补位吧。这个音乐家系列的三款也各有不同,入门的“歌者”是静电动圈,而旗舰“指挥家”是静电圈铁,唯独“独奏者”是纯动圈。

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对各种类型的单元其实是没有潜意识里面的优劣排序的,但是从宣传内容上,动圈其实是胜过动铁不少的,我们常常看到各类动铁的宣传口径无非是,N分频N单元全娄氏(或者声扬),很难有其他的噱头,而动圈就不一样,从早些年SONY时代的生物振膜,到前两年的石墨烯再到去年的铍振膜,材质的花样一直在变化,独奏者也不例外,它的单元材质使用的是厚度仅有0.03mm的液态硅胶振膜和超薄防弹布球顶,和去年的低压静电一样,再一次做到了业界首创。那么这么奇妙的组合,会赋予独奏者什么样的声线呢?开箱的环节很多大佬已经做过,我们就直接跳过去,直接说说耳塞本身。

小巧细腻,高敏易驱

得益于精细的3D树脂打印,独奏者一体成型的腔体比较轻巧,佩戴的舒适度很高,耳塞的2PIN插针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排气孔,这是动圈单元必备的,也是一些型号在调音上可以做文章的地方,独奏者限于定位,并没有玩调音栓的花头,而是很实用地将排气孔设置在不容易堵住同时也不容易被环境噪音干扰到的侧面上方。原配的耳机线,是采用了编织纤维屏蔽层的单晶铜材质,手感和声音都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分线处并没有设置束线器,这样会使得佩带耳机之后,耳机线会松松垮垮悬在胸前,幸好独奏者本身佩带牢固性很好,没有束线器倒没啥大影响,只是使用一阵子之后,自己还是从使用习惯的角度出发,给独奏者换了一根线。

这年头千元出头的耳塞,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易驱动性,独奏者也是一样,采用了低阻和高敏的设计,哪怕是手机驱动都可以一板一眼,其实第一次开声,我就是把它连接到手机上听网易云音乐。第一感觉是,独奏者的声音通透度和弹性是超出了自己预期的。于是有那么一阵子,除了通勤路上和午睡的时候我会听独奏者,其他时间基本都是插在各种播放器上面煲机,半个多月下来,塞子的火力也算全开了。搭配它的前端,是前阵子分享的海贝R8和IBASSODXMAX,本地播放和APP点播皆有。

充满弹性的质感

从手机开声的第一秒,独奏者就给我一个充满Q弹质感的声音,这个特质在耳机煲开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我找到论坛里一凡大佬曾经分享给我的一张ACG专辑《STUDIOGHIBLISONGS》(吉卜力工作室音乐作品),聆听这些动漫作品的主题曲之后,不得不说独奏者完全是为这类人声作品而生的,人声饱满但不贴耳,保持了一个颇有分寸的距离,日系音乐作品一向是以细腻和流畅著称的,无论是人声还是旋律,在这种前提下,单动圈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没有分频需要考量的失真,音色浑然一体,带入感很强。

个人很喜欢的其中一首是电影《海潮之声》的主题曲海になれたら,无论是开头的拨弦,还是作为背景伴奏的钢琴,一下子就把人拉到曾经的剧情中。抛开20-30k的纸面频响不提(所谓参数不就是仅供参考的数嘛),完全可以听得出,独奏者的两端延伸做得是不虚的,吉他和钢琴的中高频表现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比较凝聚,丝毫不混,这是千元价位很难做到的地方,我想可能是得益于硅胶+防弹布的组合,声音的弹性变好了,瞬态自然也就改善了,不会出现软和糊的现象。

听完一首女声,再来一首男声,周董前阵子刚刚发的新歌Mojito,这首歌和刚刚的日系女声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气氛一下子从东亚跳到了南美,独奏者的中低频优势瞬间被点燃,节奏的鼓点一下下敲在耳膜,古巴的热情摇摆也不由自主传染到听者的身上,独奏者的低频不是歌德耳机那种拳拳到肉的凶狠,砸到地板上还有余震的那种,而是很有韧性,QQ糖的那种,特别富有弹性,既能保证足够的量感和清晰度,同时也不显得咄咄逼人,这种类型的低频表现手法,以前还真没在其他耳机身上感受过,独奏者低频的线条比较紧,拿来听大提琴独奏的话,可能宽松度差一点,但是拿来听Mojito这类流行人声,那种收放自如的弹性,还真是绝配。

足够的灵敏,多变的可能

前面说过,因为独奏者原线没有束线器的设置,所以用了一阵子之后,出于习惯,我给它换了一根带束线器的Zephone升级线,材质是单晶铜镀银的,没想到的是,不但佩戴体验改善了,独奏者本身的风格和表现力也随之改变了。原线下的独奏者是一种比较偏流行人声的走向,中频密度高,人声感染力强,但是换了镀银线之后,独奏者立刻改走古典路线了,声场的横向宽阔了一截,中频的能量也稍稍向两头重新分配了一点,原本在原线下稍显拥挤的大编制古典音乐竟然也像模像样了。这是蛮意外的地方,因为照理说千元级别耳塞可以对线材敏感,但是能够敏感到从人声向跳转为古典向的,着实不多。所以喜欢折腾的玩家,其实可以备一条不那么突出中频的线,让独奏者可以兼容更多类别的音乐。

换线带来了三频能量分布的改变,但没有改变的是独奏者本身的声底特质:富有弹性,能量凝聚。我把它和三年前自己另一款很喜欢的千元塞:达音科隼进行了对比,没记错的话,三年前正是各种石墨烯动圈作为热点的时代,新老两款千元产品的风格相同点是:原线下两者都是中性微暖的音色,走杂食路线,偏人声流行。但不同之处在于,隼会更加强调中低频的能量和质感上的松弛,声音比独奏者体现出更明显的重量感,整体重心也更稳。但是声音的弹性、中高频解析力和声场宽度都是不如独奏者出彩的。两者一比较,隼明显不够通透,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恰恰好可以让我们可以轻松听出同价位产品身上的技术进步。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三年之后,铄耳又会让我们见识到哪些惊喜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等高考结束,我们一起感受003的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