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临展厅内,工作人员正不停地忙碌着:7月20日,“神奇宝‘贝’——奇妙的贝类世界”特展,将在这里开启。
该展览将展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5家文博单位馆藏的贝类标本及相关文物余件(套)。这些文物跨越山海,为观众诉说着来自海洋的文明密码。
仿真海浪投影、深海动物展示区,按照种类和大小有规律排列起来的无数贝类……走进展厅,周围的环境立即从视觉上凉爽了下来。
通常情况下,很多贝类展品只需要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但由于展厅有限,加上四川地震多发,为了保证展品安全,同时也为了给观众带来更赏心悦目的观看效果,部分展品被固定到墙上进行展览。据介绍,本次展览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历年特展中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可想而知在布展时会多么的谨慎和忙碌。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方园说,这些跋涉千里的贝类从海南运送到成都,统一由大木箱包装,到展厅后再从木箱中把一个个小木盒拿出来,打开木盒,里面就是有着多层严实包装的贝类展品。
“每一件贝类展品的单独包装很重要。”方园指着已固定上墙的骨螺介绍,这种螺呈卵圆形,看上去壳较为坚硬,花纹雕刻丰富多彩,但在细长的尾部有长棘,“在运输时,这一根根尖尖的棘都会用棉花小心地包裹起来,在内里也塞上了棉花。”说着,她又拿起一个还未拆开塑料包装袋的贝类展品说,“你看,这种贝又薄又脆,稍不注意容易损坏。为了安全运输,我们在它周围和内里都垫上了柔软的棉花。”
“从14号开始,我们便在做展品上墙的工作,但这个工作是个细致活,很耗费时间。”方园指着正在上墙固定的骨螺板块说道,“虽然展品如何展陈,在最初便定好了图案和位置,但让几十个螺上墙,还是用了一整天时间,现在还在做调整。”她说,工作人员会先根据展示主题将需要的标本全部挑出来,之后按照它的种属理好顺序,再依据顺序找到位置并做好位置标记,最后在标记处钻孔,穿鱼线,用鱼线将标本固定在板子上。
贝壳虽然是碳酸钙质地,但部分有刺的贝壳非常脆,和板面的接触面积非常小,直接固定可能会损害贝壳,因此在固定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文物胶或者硅胶片来作为软垫,增加贝壳和板子的接触面积,“比如说维纳斯骨螺,它和展示板的接触面积是非常小的,我们在壳口的位置就会垫上硅胶垫,而且它的刺是非常脆的,固定时用力一定要恰当,既不能破坏它,又要保证它足够牢固地固定在板子上。”
然而,并不是所有贝类都适合上墙展示,为了方便操作,通常会选择比较扁平、能够和板面有较大接触面的标本上墙展览。像芋螺这样比较重且没有适合固定鱼线位置的标本,就不适合上墙展示。在方园看来,本次布展最大的难题就是固定标本,每一件标本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固定。
方园还带着红星新闻记者看了本次展览中的一些特别的展品:如壳很脆薄的翁戎螺、现生最大贝类大砗磲、内里带有珍珠光泽的企鹅珍珠贝、形似太阳的太阳衣笠螺、形似古蜀象牙但历史更为久远的象牙贝、古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用来梳理长发的骨螺等。
“这个展览,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期盼很久了。”方园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曾出土大量海贝、青铜贝和绿松石贝;在成都金沙遗址的祭祀区,也发现了根据海贝形态、纹饰制作而成的玉贝、贝纹铜器等。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贝类藏品异常丰富,“能够将古今的贝类联合进行展览,我相信不仅能让成都市民感受到一场海底文化盛宴,更能给他们带来一个凉爽的夏天。”
红星新闻温馨提示:为保障大家的健康安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继续严格履行“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实行实名制预约入馆。游客可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