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个商丘市,在距今多年前,舜和他的后人,就在那里从事以物易物的活动,他们通常被称作“商人”,而他们后代建立的王朝,命名为“商朝”。这种以物易物、以货易货的产品交换,也就被称作商业活动。
中国的商业起源很早,那些商业流通和活跃的商人,打破了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社会的平静,掀起了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从而促进了古代封建制度的诞生。
然而,自秦汉之后的年间,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除战乱、分裂等客观条件外,主要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最先提出“重农抑商”的是战国初年的李悝,接下来是商鞅。他们都是法家学派,主张国家财富的本源是农业,农伤则国贫。这种主张在当时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可怕的是他们把农业收入认作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并进而把商业与农业分裂开来。
他们认为商业并不能创造财富,因为商人四处流动,生活奢侈难以管理。而农民朴实可信,是种田、打仗的主要依靠力量。同时,农民能固定在自己的土地上,便于统治。
基于上述原因,他们认为“兴商伤农、伤农则国贫”,从而把商业看成是洪水猛兽,必须要加以控制。用他们的话说:“农为本,商为末,本末不可倒置”,因此必须“重本轻末、重农抑商”。
其中,《商君书》中还提出了一整套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譬如不准商人卖粮,向商人征收重税,商家要服徭役,不准人民自由迁徙等等。
不过,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在一些诸侯国中,就出现了不少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其中,最有名、最富有的两个人,一个是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一个是孔子的门徒子贡。
范蠡,是位政治家,又是一位大商人。他帮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实现了复国之志后,立即隐姓埋名弃官经商,不久就置产数十万。
子贡,在齐鲁之间经商,积累的财富“富至千金”。由于,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之又有从政的经验。因此,在与各个诸侯国的游说活动中,竟然可以与国主分庭抗礼。
范蠡经商后,改名陶朱公,子贡的本名端木赐。后世人们把他们的姓氏与经商联系在一起,称作“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汉代以后的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了人们最高的理想。“无商不贪”、“无商不奸”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这种思想至今皆如此。从此,商人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
随后历代君王,采取苛捐重税以及商业官营的办法,限制商业发展。他们把盐、铁、茶、酒等商品纳入官营,不准商人经营介入。导致一些官僚与地主、富商相勾结,控制市场、操纵市场,甚至一些官僚集于地主、富商三位一体。迫使大批中小商人举步维艰,只能听天由命。
尽管如此,对商业地位的争论,在各朝各代并没有停止。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为24位大商立传,并设专章记述工商经济史。
宋朝王安石在实行变法中,颁行《市易法》和《免行法》。通过征税等经济手段,压制大商人,同情小商人。
南宋的思想家陈亮、叶适,更公开撰文提出“官民一家,农商一事”,“商借农而立,农借商而行”的主张。
此后像明代的王阳明、黄宗羲、李贽等,都对商人表示同情。并强调商业是国民经济之必然,商业不是末业而是本业。但是,在皇权一统的封建社会中,这些呼唤发展商业的呐喊,只不过在河水中击起几朵浪花,它改变不了大河的流向。
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的城市,从历史上讲都是一种政治性的城市,那种纯粹的经济性的都市,在中国历代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中国的商业、中国的商人,往往很容易就被政治所控制。
在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的也是“重农抑商”政策。但在许多具体做法上,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发展水陆交通等,又都为后世的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货币也随之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始于年前的商代,当时人们把喜爱的贝壳,用于产品交换之中。以“贝”为币,让人觉得蛮有趣的,但在史料中是确凿无疑。
比如:从出土文物和殷商甲骨文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海贝,以及有关取贝和赐贝的记载。殷商王朝的晚期,还制造出了铜贝,这应该是世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把“贝”作为古代的货币流通,我们从汉字结构中可以证实。例如:贵贱、赔赚、宝贝以及财、资、货、贸等等,几乎都由“贝”字组成。就连贪赃、贿赂,这些被人们厌恶、唾弃的词语,只因为与钱币有关,也不能例外。
秦以前的货币五花八门,有贝币、刀币、布币、铜币、金币,而且形态、大小、轻重皆不相同,使用太不方便。秦朝铸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使货币得以统一。
此后的历代君王,虽然又铸造过多不胜数的金币、银币和铜币,但外圆内方的形制,再也没有改变。也许君王们认为这种形状,最能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最能体现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思想。
货币的出现,无疑方便了商品交换,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跃。如果说商周两代出现了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商业活动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最少禁忌的盛世王朝。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因而这一时期的商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不仅继承沿袭了贩运性商业经营的传统,而且具备了固定性商业的特征。不仅商品流通四通八达,而且各个民族间的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也有了大的发展。
不过,当商业活动频繁,交易额迅猛上升时,金属货币就成了沉重的负担。人们为了买一匹布,往往要背多斤重的铁钱。
到了北宋初年,一种代表一定价值的纸币“交子”终于诞生,纸币的出现进一步活跃了市场,使商品流通变得轻松起来,它标志着商业发展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就像宋代画家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正是当年东京汴梁城商业繁荣的景象。可惜,这种繁荣没能持久,它给人们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和苦涩的想象。
值得庆幸的是,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彻底打破“重农轻商”的枷锁。特别是中国商人的地位,是史上前所未有的。经过这些企业家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