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于2月4日访华,并出席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访问期间,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并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
在一些西方国家对北京冬奥会采取所谓“外交抵制”的背景下,这无疑宣告新时代的中俄战略协作开始全面提速。这份《联合声明》有何不同凡响之处?中俄战略协作有哪些新的动向?深海区工作室特邀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吴大辉予以解读,以飨读者。
普京此访,讨论多时的中俄蒙天然气合作项目在此次普京访华过程中获得突破性进展,中俄蒙天然气管道呼之欲出。《中石油与俄气远东天然气购销长期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俄罗斯每年经蒙古国对华输气可达亿立方米。这还不包括在乌兰巴托为蒙古国下气20至30亿立方米。
考虑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亿立方米的供气量,俄罗斯仅通过管道就能确保对华每年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且这两条天然气管道未来都有继续增量的空间。
搜图
编辑
中俄天然气管道GJ图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中国的能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俄罗斯的油气资源进口,成为中国确保能源稳定供应的组成部分。
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耗中占比约10%,煤炭占比仍在50%以上。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的天气消耗量预估达至亿立方米,而我国年天然气产量为亿立方米可以说,中国是俄罗斯天然气十分优质的巨大市场。即便欧洲抵制俄方天然气,中国也能予以吸纳。这给了俄罗斯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问题上与美欧掰手腕的空间。
此外,根据双方签署的《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3》,双方将经哈萨克斯坦对华供油1亿吨,由中国加工。《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低碳发展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中俄两国政府在二氧化碳回收与储存及缩减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已经达成合作共识。
目前,中俄之间还在就多个输油、输气管道的建设方案进行谈判。除了油气以外,俄罗斯目前也是中国主要的煤炭进口来源国;在核能领域,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辽宁葫芦岛徐大堡核电站的多个机组,都是中俄核能领域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面对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和经济复苏乏力的双重考验,能源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逆势前行意义重大。
出品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吴大辉编辑深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