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说通俗一点就是钞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交易工具。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那么,最初的纸币叫什么呢?又是由谁发明的呢?
我国最早的货币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这种货币实际上是一种海贝。到秦朝以前,才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统一六国后,对币制进行了统一,从此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成了全国流通的货币,这时候,纸币还没有出现。直到北宋时期,我国才有了最早的纸币。
宋朝时铜钱和铁钱是并用的,而四川主要使用铁钱。当时,由于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的需要量很大,而铁钱又异常笨重,仅买一匹罗需铁钱2万枚,共重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在宋真宗时期,成都的16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替代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是一种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的纸,既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
纸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铁钱的流通性不好,这一点基本上可以确定。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吗?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曾有过争论。
在最早的北宋纸币的印版发现以后,中外历史学家、钱币学家和货币史学家对这种北宋纸币印版的名称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先后存在官交子、钱引、盐引、小钞和私交子等五种不同意见,这些名称的不同,实际上归根结底的区别就在于纸币的制造场所是哪里,纸币究竟是官府所造,还是私商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