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成都之一:揭开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
蚕丛王
如今的四川人,大多数是外来移民,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为最多。
但在距今三、四千年前,成都平原曾出现过高度繁荣的古蜀王国。
传说黄帝娶了蜀山氏羌人女子为妃,生下后代蚕丛,蚕丛被称为“纵目人”,着青衣,在岷山居石穴,教人们种桑养蚕,成为蜀地羌人的首领。
“蜀”字是象形文字,表示桑树下的蚕虫,于是有了闻名天下的蜀锦。
关于蚕丛的形象,传说中的情节,不一定是空穴来风,三星堆出土了一个巨型青铜纵目人面具,高一米六、宽约两米,眼睛突出约十几公分,大概就是纵目人蚕丛的形象。
青铜纵目像眼睛突出得这么夸张,地球上不存在这样式的人,“纵目”大概就是古人所称的“重瞳”,现代医学叫做“白内障粘连”,看起来像两个瞳孔,古人便认为这是神人异相。
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个“重瞳子”,战场上,项羽四个瞳孔般的眼睛一瞪,甚是骇人,对方人马俱惊,脖子根儿冒凉气,气势上先弱了一大截。
另有学者提出异议,“纵目”可能是眼角上挑的意思,理由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无一例外都存在眼角上挑。
如今川西居住的很多藏人和羌人,不但眼角上挑,而且面相还和三星堆青铜人相似呢,尤其是北川、平武一带的白马藏(白马羌)人,面部轮廓最为神似,于是个别学者认为,他们有可能是三星堆人后裔。
距今年前的阿坝州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土了多处石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有葬石棺的习俗,所以啊,居住在岷山的先民,对石头很有感情,生前用石头砌房子,去世了用石板作棺,现在川西的藏羌寨子,还沿袭用石头砌房子的习惯。
营盘山遗址石棺传说蚕丛站在岷山山顶,用他的纵目放眼瞭望,发现了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于是带领先民由岷江顺流而下,迁徙到了成都平原。
年,成都新津宝墩,发掘了规模庞大的夯土城垒遗迹,距今4千余年,不仅发现了具有祭祀功能的庙殿台基,还发掘了大量作为生产、生活使用的石器、陶器,以及先民的居住遗迹。
宝墩遗址向人们见证了成都平原的第一个古蜀王国,有学者指出,它的建立者就是蚕丛氏。
整个宝墩文化遗址包括:新津宝墩、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在内的6个同时期古蜀文明遗迹。
新津宝墩遗址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鱼凫”,三代蜀王“各数百岁,皆神话不死”。
几百年不死,没这种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蚕丛、柏灌、鱼凫三位蜀王的权力,在各自的氏族内部成员中传承数百年,皆以族名为号。
柏灌、鱼凫王与三星堆
蚕丛氏衰落后,柏灌王在部落战争中胜出,取得了古蜀王国的统治权。
距今年左右,中原文明夏朝兴起的时候,成都平原上,鱼凫氏教会人们用鱼鹰捕鱼,如今,广汉鸭子河、温江万春一带,仍有人们饲养鱼鹰,世代沿袭这种古老技艺,人们称鱼鹰为“鱼老鸹”。
不断强盛的鱼凫部落打败了柏灌王朝,古蜀文明进入鱼凫王时代,鱼鹰成了鱼凫王朝的图腾。
从年开始,广汉鸭子河畔,陆续发现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年,三星堆遗址展开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之丰富与贵重,震惊了海内外。
三星堆发掘出近千件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其中有高2.6米的青铜大立人,高2米宽1.3米的青铜纵目人面具,高三米多的青铜神树,还有黄金权杖、金面具,这些象征王权、神权的珍贵器物的出现,表明古蜀王国的统治已走向成熟。
三星堆青铜神树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鱼鸟纹饰的青铜器,专家推测,鱼凫王朝的都城,正是广汉三星堆遗址。
鱼鹰图腾关于三星堆人为什么要铸造一个巨型的蚕丛面具来崇拜,学者解释,可能是鱼凫王意图利用蚕丛的影响力,顺利地达到统治目的。
距今年左右,三星堆城址突然被废弃,人们为什么会仓促迁徙?因为洪水或者战争?三星堆人又去了哪里?这些都成了难解之谜。
年,成都金沙、黄忠一带,发现了大规模的金沙遗址,连同年发现的,临近的十二桥文化遗址,为古蜀文明的延续找到了答案。
经碳十四物理年代测定,考古学家认为,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与三星堆器物在年代上有承接关系。
同时,对青铜人做对比研究,专家揭开了三星堆人大迁徙的秘密。
三星堆出土的一个高2.6米的青铜人,头戴礼帽,双手环状空握,专家推测,只有象牙符合这种手势,这个青铜人非常高大传神,与真人身高接近,他是三星堆王国的祭司,代表高高在上的神权。
三星堆青铜祭司另一些戴黄金面具的青铜人,脑后梳着长长的辫子,像极了清朝人,看来,留辫子并不是满清的专利,三星堆人早了他们三千年呢。
三星堆梳辫子的青铜人这些梳长辫子的金面具人代表了王权,挽发髻戴高帽的人是祭司,代表神权,在三星堆王国,神权与王权并列,甚至要高于王权。
三星堆金面具人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个青铜祭司,肢体形态与三星堆祭司相似,但是形象矮小、猥琐。
金沙遗址的矮小祭司专家据此推测,三星堆王国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分裂,王权与神权的剧烈斗争导致了大迁徙。
在金沙王国统治期间,神权遭到王权的全面打压,王权成了古蜀王国的主导统治力量。
杜宇王朝与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距今年至年之间,发掘出大型建筑台基、祭祀区、墓葬区、作坊区、居民区,出土了太阳神鸟金图腾、金杖、金面具、玉琮、玉玦,多达一吨的青铜器,数吨的象牙和成堆的野猪獠牙,还有部分鹿角、海贝、陶器。
出土的象牙数量众多,表面几乎都被火烧成褐红色,很多玉器、金器也有被焚烧的痕迹,古人在祭祀的时候,一般要烧点东西,但是像金沙人烧得这么豪爽,确实令人震撼,贵重物品成筐地搬来,七手八脚往火里扔。
被烧过的象牙于是乎,金沙人的大型祭祀活动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黎明之前,蜀王带领臣民,来到神台下面,面朝东方,对着神台上供奉的太阳神鸟金图腾,顶礼膜拜,祭司在神台上跳起“傩舞”,与神灵沟通,巨大的祭祀坑燃起熊熊大火,祭品一件件被抛进火里,人们虔诚地祈求战争胜利、风调雨顺。
关于象牙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象牙来自东南亚的缅甸、印度,因为那里是象牙产地,另一种认为在古蜀王国时期,成都平原是有很多大象的。
后一种说法或许更靠谱一点,金沙遗址附近出土了不少乌木,有些乌木粗大到需要几人合抱,雅安、彭州等地也挖出过不少乌木,乌木的形成至少要三千年以上,表明近古时期的成都平原,不仅巨木参天,还有水草丰美的沼泽,这里生活着许多野猪、鹿、大象等动物。
太阳神鸟金图腾金沙遗址发掘的墓葬有上千个,以燕沙庭院、蜀风花园地块为主,那时候,我住在金沙遗址旁边的黄忠小区,小区背后一大片地方都在进行考古发掘,空闲时偶尔去参观。
金冠带润扬金沙、上品金沙等当时待建的几个小区地基下面,分布有金沙人的墓葬、作坊和少数民居,作坊区是制作陶器和手工品的地方,还遗留有一些石制工具、陶器等物品。
墓葬区的金沙人头东脚西,排列整齐很大一片,多数人裸葬,仅少数船棺葬,有玉器、陶器、石器等极少的随葬品。
金沙遗址金面具工地旁有几个大土堆,是挖掘机存放渣土的地方,我在里面掏出了不少陶器、瓷器残片,除了金沙人的土陶片,还有唐代绿釉、宋代青瓷残片,以及明、清两代的青花瓷片。
早年业余玩瓷器,吃亏上当不少,把玩过这些瓷片后,一般人不容易糊弄。
神奇的是,三千年以来,历代都有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挖掘机一铲下去,捞起来的可是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堆积啊!
金沙遗址黄金权杖金沙遗址与十二桥文化遗址,把成都市的建城历史推进到了距今年左右,据考古测算,金沙遗址经历的年代为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金沙遗址未找到到明显的宫殿遗迹,离此不远的十二桥文化遗址,则填补了这一遗憾,沿穿过金沙遗址的摸底河顺流而下,不到3公里远的十二桥路,便是十二桥文化遗址。
开明王朝与十二桥文化
成都市区的十二桥路,早在90年代,摸底河边已经发掘出了大片民居遗迹,还有大型宫殿的建筑遗迹,整个遗迹曾被淹没在洪水之下,原貌保存得比较完好,民居的木结构和草顶都发掘了出来,宫殿为“干栏”式建筑样式,大量使用方木。
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与十二桥文化遗址,是否为三星堆文明的衔接?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刻有鱼鸟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刻有同样的纹饰,表明两者的统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家们在出土的陶器上找到了直接证据,经过碳十四测定对比,三星堆遗址最末期的陶器,与十二桥遗址最早期的陶器,在年代上是重合的。
十二桥遗址附近区域发现的抚琴、新一村、方池街等同一时期民居遗址,连同金沙遗址,统称为十二桥文化遗址。
十二桥遗址建筑金沙遗址已开辟成可供参观的金沙博物馆,十二桥遗址由于地处密集居民区,无法大面积发掘,部分遗址已被考古单位封闭回填,不能参观。
前段时间,我路过金沙遗址与十二桥遗址之间,摸底河边的石人公园,正在打围进行考古发掘,一大片遗址被清理出来,期待考古结果。
摸底河是一条源自都江堰的古老河道,原为“磨底河”,后来被人误传为“摸底河”,流经成都西门的金沙遗址与十二桥遗址,在送仙桥汇入锦江。
早年,郫都区发掘了“杜鹃城”,一般认为,杜宇和开明王朝的都城在郫都,但有学者认为,“杜鹃城”遗址早不过西汉,可能为汉代的县邑所在地。
金沙和十二桥遗址的统治者是谁?学者分析,应该是“望帝”杜宇,和“丛帝”杜灵的开明王朝。
公元前左右,中原文明处于商周时代,杜宇取代了鱼凫王朝,他带领部众与周武王牧野会盟,参与了推翻商纣王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西周初期,杜宇称帝,开始了“望帝”时代。
由于洪水泛滥,杜宇让鳖灵(杜灵)治水,传说鳖灵是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带领众人疏导洪水,后来,杜宇将帝位禅让给鳖灵,称为开明氏“丛帝”。
另一种传说是,鳖灵武力推翻了杜宇,杜宇身死国亡,魂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悲声啼叫,向世人诉说哀怨,直至口角流血,这便是“杜鹃啼血”的传说。
白居易《琵琶行》写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古蜀王国与西亚文明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黄金面具,这些代表王权的器物,迥异于中原文明代表权力的青铜鼎,而与西亚文明有共通之处。
中亚古国王、古埃及的法老都是手持权杖治国,并在死亡时使用金面具与神灵沟通。
三星堆金杖另外,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都出土了海贝,据说这些作为货币的海贝来自印度洋。
根据西方考古发现,公元前11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传到了埃及,古蜀王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用蜀锦与西方建立了商贸往来。
古蜀王国与西亚文明相互浸染、融合,更增添了古蜀文明的神秘色彩。
五丁开山
古时候,四川盆地周边的崇山峻岭,阻碍了先民与外界的沟通,逢山开路是必要的选择。
“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老实说,即便五个壮汉力能扛鼎,一天也搬不了几坨大石头,比较靠谱的解释是,五个精壮汉子率领浩浩荡荡的工程队,不畏艰险劈山开路,打通了四川盆地通往中原的障碍,“五丁”成了勤劳坚韧的古蜀先民群体化身。
船棺
年,在离十二桥遗址不远的商业街,发现大型船棺合葬墓,十几座巨型楠木船棺排列在一起,发掘出了一些精美的青铜器和漆木器,还有一个几何图案的青铜印章,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开明王朝中晚期,蜀王本人及其家族的墓地。
商业街船棺船棺葬是古蜀王国先民的一种独特葬式,兴起于西周至战国期间,就是把一棵大树截去头尾,剖开三分之一做棺盖,掏空树干部分装身体,外形象一只独木舟,所以称为“船棺”,使用船棺葬的,是先民中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人。
金沙遗址也出土了一些船棺墓葬,不过船棺都很短小,属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
年,在成都青白江区大湾双元村,发现二百多个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的墓葬群,属于开明王朝时期,时间跨度二百余年,其中大部分为船棺墓,出土了两千多件青铜器物。
青白江船棺群该船棺墓群出土了矛、戈、剑等大量实用青铜兵器,没有发现代表神权的器物,揭示了古蜀王国统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开明王朝中晚期,已经废除了先前遭到削弱的神权,转变为军事强权统治的政权。
青白江船棺出土兵器青白江船棺青铜器船棺墓出土的一大批日常生活器物当中,有少部分来自北方草原、中原,一部分鼎、簋、缶、甑等精美珍贵的青铜器物,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风格,是“舶来品”,表明古蜀王国不仅与中原、秦、三晋地区有交往,而且与楚国的联系非常密切,无论是战争与和平。
青白江双元村墓葬群中,有一座最高等级的船棺,除了有丰富精美的青铜器、漆器陪葬,还发现一个带有几何图案的青铜印章,图形与商业街船棺的印章相似,还找到一个来自西亚埃及的“蜻蜓眼”琉璃珠,这也是古蜀王国与西亚交往的有力证据。
来自西亚的琉璃眼通过研究随葬器物和骨骼,考古学家揭秘,这个最大的船棺,埋葬的是一位年轻的蜀王妃子或近亲,因突然中断生命而死亡。
开明王朝的灭亡
蜀国是怎样灭亡的?传说开明十二世蜀王荒淫无道,秦惠文王垂涎成都平原的富饶土地,碍于蜀道艰险,于是派人凿了五头石牛,每天饲喂,并在石牛屁股下面放一盘金子,诈称是石牛屙出来的。
秦王说准备把屙金屎的石牛送给蜀王,蜀王贪财,派五个大力士劈山开路,迎接石牛,路通了,屙金屎的石牛没来,来的却是浩浩荡荡的秦军,于是蜀国灭亡。
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怎会相信这种“石牛屙金屎”的鬼话,传说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来自秦国方面,如果因蜀王昏聩、愚蠢而导致灭国,道义上的加分会减轻后世对侵略者的指责。
出土的开明王朝青铜器蜀国灭亡的真相,颇具悲壮色彩,《华阳国志》记载,开明十二世蜀王攻打苴侯(今汉中一带),又攻打巴国(今重庆一带),巴向秦国求援,秦早就有吞并巴蜀的野心,送上门的机会怎肯放过。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张仪率领秦军,经石牛道入蜀,与蜀军在葭萌(今广元昭化)大战,蜀王兵败逃至彭山,召集残部与追击的秦军再次鏖战。
蜀王与王子相继战死,秦军灭掉开明十二世王朝,又借机灭了苴、巴国,从此,巴蜀地区归属为秦国的一个郡县。
青白江船棺出土兵器据传,开明王朝的另一位王子蜀泮,率三万部众沿金沙江逃至云南,流亡到交趾,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号称安阳王,统治达百年之久,后被秦旧将南越王赵坨兼并。
《水经注》记载,越南北部原为雒民,“蜀王子将兵三万,服诸雒将,因成安阳王”。
据越南古籍记载,越南最早的政权叫“蜀朝”,国君是蜀国王子,很多臣民也是从蜀国来的。
李冰与都江堰
秦昭襄王时期,成都平原的水患依然很严重,蜀守李冰父子带领百姓凿山移石,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从莽莽群山中奔跃而出、桀骜不驯的岷江水,被李冰近乎天才般的设计整治得没了脾气。
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深谙力学原理,他在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拐弯处末端,修筑“人”形鱼嘴坝,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大部分江水涌进又窄又深的内江。
李冰在内江又建一道飞沙堰,巧妙运用河床的落差与弯度,使底层江水翻腾上来甩掉夹杂的泥沙,然后经宝瓶口流过人工开凿的玉垒山河道,又逐次分成蒲阳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等河流,鱼贯进入密布于成都平原,像毛细血管网络般繁复的大小水渠,这时候,岷江水的野性已被消弥于无形,成为田间地头滋养农作物的良泉。
而多余的岷江水,在鱼嘴分流处,被排入又宽又浅的岷江主河道,夏季洪涝时节,外江承担了倾泻洪水的功能,岷江主河道在二百公里外的宜宾汇入长江。
宝瓶口自此,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水患,泽被千秋后世,成都平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府之国,水旱从人,民不知饥。
巴蜀地区不仅成了秦国的大粮仓,还是秦军顺流东下攻灭楚国、统一南方的战略基地。
水利工程示意图古蜀王国的图谱渐渐清晰,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数个王朝,透过宝墩、三星堆、金沙、十二桥、商业街等文化遗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繁荣强盛、开放包容的古蜀王国。
开明王朝的强盛时期,古蜀王国的势力北达汉中,东连荆楚,南达滇黔,不仅与巴国、三晋、秦、楚有密切联系,还通过云南、缅甸、印度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的国家,用蜀锦、蜀布展开贸易、文化的交流,直至秦并巴蜀,才完全纳入中原文明体系。
周世全.6.21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