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历史与未来,展开世界的画卷。
系统、科学的翻译事业在我国出现不过百年,但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林则徐组织翻译《四洲志》让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严复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励了万千国人奋发图强;辜鸿铭更是将“四书”外译,首次让西方系统了解中华文明;林纾、郑振铎、林语堂、冰心等翻译家也在对应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些前辈的努力,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将黯然失色。
而今,国外作品的引进、译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多样的语言、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思想,号召并渴求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加入翻译事业。
“译想”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倡议发起的公益性计划,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翻译为主题的大型研讨论坛,译想论坛的举办,深受学术界、出版界、翻译界及普通大众的喜爱。“译想”通过软件支持、资金援助和交流互动等方式,以线上线下讲座、沙龙的模式,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第一届译想论坛()、第二届译想论坛()分别于南京和杭州举行,成为一年一度的翻译界和出版界的盛事,取得良好的效果。
年10月16~18日,第三届译想论坛()在福州举行。姜鸣、黄荭、郭建龙、朱岳、高林、陆大鹏等17位来自学术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行业权威,以“翻译的使命与关怀”为主题,探讨翻译的时代使命,体味独特的人文关怀。
一翻译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10月16日晚,第三届译想论坛()译论一——“翻译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在福州无用空间举行。历史学者、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姜鸣、《看历史》杂志创刊主编、新历史合作社创始人唐建光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社长郑庆寰三位嘉宾围绕“福州翻译家群体”及翻译西书带来的全新政治理念、价值观、文化思想和对西方的认识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译论一现场▲
著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等作品的姜鸣先是介绍了作为华语西书出版的重要源头之一的福建船政局,与同为洋务运动新机构的江南制造局在译介西方上的不同——福建船政精英凭借自身底蕴,直接译书,他们往往集翻译家、外交家、政治家于一身。重点介绍了梁鸣谦、陈季同、严复、林纾的个人经历、译作特点。梁鸣谦率先在船政编纂“技术用语和机器设备”,规范定立译文规范;陈季同则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别是法文造诣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著、译了7种法文书,是最早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成外文推介到国际上去的重要学者。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姜鸣▲
在姜鸣看来,严复翻译《天演论》是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是他对中国社会需要一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触动来冲击,以及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回应。
唐建光在讲座中首先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翻译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当时主要是传教士意欲将基督教传到中国,即中西方文化的初步接触。第二个阶段是清朝中期,即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与西方日益兴起的近代外交体系发生了碰撞。而第三阶段,即清朝末期被迫面对西方势力时,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开始注重翻译的重要性,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发起洋务运动,建立了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等翻译机构,催生了《万国公法》(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天演论》(严复译),乃至《巴黎茶花女》(林纾译)这种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看历史》杂志创刊主编、新历史合作社创始人唐建光▲
唐建光认为,如果说严复的翻译作品带来了思想层面上的解放,那么林纾的译著则引发了中国人心智上的重大改变。从《巴黎茶花女》到后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作品的翻译,给当时竭尽全力挣脱封建制度束缚的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强烈震撼,也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近代翻译的发展,意味着中国社会在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思想和文学方面的重大变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社长郑庆寰▲
郑庆寰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借助翻译,人类社会不断交流其创造的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彼此促进。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与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翻译。
二当代文学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10月17日下午,第三届译想论坛()译论二——“当代文学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成功举行。诗人、学者兼译者身份的戴潍娜,外国文学编辑、译者兼国际版权经纪人身份的彭伦和兼作家和后浪文学主编身份的朱岳从作者、译者以及出版人等多个视角,共同探讨了当代文学“引进来”和“走出去”之现状和未来。
译论二现场▲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学的必经之路,而文学创作、翻译和出版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位嘉宾拥有多重身份,既产出作品,又出版或译介作品,深入参与文化交流的各个环节。
著有《说部之乱》《蒙着眼睛的旅行者》等多部短篇小说集的朱岳与大家分析了当代文学中成功的“引进来”是如何实现的。朱岳认为,以“甲骨文”为例,当某一类型的作品在国外已经存在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国内市场却存在该领域的空白时,系统性地引入该类型作品,辅之以到位的营销和抓人的装帧,往往便能取得成功。而填补市场空白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
作家和后浪文学主编朱岳▲
同时,朱岳也指出,不同类型作品的引进存在不同的难点。诗歌等文学性更强的作品在网络时代对当今社会有着现实意义,是对文字堕落的反抗,然而,其出版的难度也更大,因而需要注意的是,出版不同类型的作品往往要对更注重作品价值还是市场价值做出选择。
外国文学编辑、译者兼国际版权经纪人彭伦▲
彭伦通过出版“出版人书系”,为国内引进了许多出版人传记,推介了诸多国外的知名出版人及其做书经验。他向大家分享了国内外出版机制和生态的不同之处。彭伦介绍道,除了体制上的不同外,国外出版行业中文学经纪人的存在越来越普遍,他们能够代表创作者与出版社对接,判断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出版价值,为双方规避风险,同时也能更好地挖掘新人作家,以确保更多的优质原创作品能得到出版。这样的机制对于国内的出版行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诗人、学者、译者戴潍娜▲
代表译著为《天鹅绒监狱》的译者戴潍娜与大家分享了她对国内原创文学的“走出去”的见解。戴潍娜认为,文学作品的“走出去”即文化交流活动,而文明的传播、交融,肯定不是由僵化的事物造就的,而是通过血肉联系完成的。她分享了与国外诗人、作家的交流经验,列举了国内外创作者的生活状态和观念的异同,并且比较了国内外读者对于诗人、诗歌阅读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不同。“一行诗看似那么无用,但它可能是所有人的避难所。”诗歌存在很大的“走出去”的潜能,却因当今社会整体语言环境呈下沉态势,诗歌本身的翻译难、需要诗人来翻译诗歌,国外对国内作品认知度不够等现实问题面临层层挑战。
通过此次沙龙,三位嘉宾剖开当代文学的表层,探讨了藏于其背后的“工匠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在这一修行中的感悟和收获。
三翻译与学术
翻译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识体系?
10月17日晚,第三届译想论坛()译论三——“翻译与学术:翻译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识体系?”顺利进行。谢寿光、黄荭、郭建龙、冯立君、张明扬五位嘉宾围绕沙龙主题,分别从各自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从事翻译工作对自己的学术和写作的影响。
译论三现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开场首先分享了为何在成本高、利润低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大力支持引进和翻译学术作品,并且培养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一系列译著品牌,而这种大胆尝试的背后又包含着一社之长怎样的初衷和情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谢社长指出,在年他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持工作时,正值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中国的学术出版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于是定下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宗旨——出版学术的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谢社长后来又感慨道,学术图书的译介客观上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作为出版人,今天应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站在一个大国的角度去做出版,这样才会生产出好的成果。
著名媒体人、作家张明扬▲
接下来,其他各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在翻译学术作品时的体会和所得,其间著名媒体人、作家张明扬提出了翻译与原创的微妙关系问题,认为翻译对原创不仅有推动作用,而且众多伟大的翻译作品的存在也会对该领域的原创产生一种极大的压力,引起了各位嘉宾的热烈讨论。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散文作家黄荭▲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散文作家黄荭认为,做学术研究,翻译是第一步。她分享了自己大四那年暑假翻译杜拉斯《外面的世界》的经历,也正是因为翻译这本书,她对杜拉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后对杜拉斯的翻译和研究为她拿下了学术“大满贯”。她也谈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也是译者的一种研究范式,即通过翻译一部作品,从中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并与作者和作品建立一种比较隐秘的联系。
“帝国密码三部曲”和《穿越非洲两百年》的作者郭建龙▲
“帝国密码三部曲”和《穿越非洲两百年》的作者郭建龙谈到了自己在非洲取材时的经历,但也感慨道,国内原本关于中东、非洲的资料比较少,近年来甲骨文等品牌译介的关于非洲的作品,如《一把海贝》等,会使他的书有一天会面临过时的威胁。但翻译《一把海贝》的经历鞭策着他看更多的好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修订自己的作品。
陕西师范大学东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立君▲
最后,陕西师范大学东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立君分享了自己在出版界、翻译界和学术界“跨界”的那些事。他谈到,对自己而言,无论是做编辑,还是从事翻译和学术研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而用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去阅读、去吃透原著,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冯立君还提到了东亚汉字文化圈对中、日、韩之间的翻译产生的影响。
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近代中国对西学和世界的了解是从翻译开始的,直到今天,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都源自西方,其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都以西方学术为基础。可见,翻译对我们知识体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一场沙龙中,资深出版人、翻译家、作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经历与体会,相信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四翻译与大众文化
翻译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10月18日下午,第三届译想论坛()译论四——“翻译与大众文化:翻译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继续在福州无用空间书店举行。段云天、高林、程衍梁三人以翻译从业者和受众的不同身份,就主题内容交流了各自经历和看法,讨论了翻译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未来定位,并就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译论四现场▲
武汉译满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译制总监段云天与观众分享了自己进行商业影视作品等字幕翻译的经验与体会。段云天介绍了自己负责译制海外影视、综艺节目等引进及译制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职责和要求。他还补充介绍了为《国家宝藏》《挑战不可能》等国产综艺节目译制外文字幕的情况。
武汉译满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译制总监段云天▲
段云天认为,基于影视、综艺节目、游戏等媒介的字幕翻译具有特殊性和高度技术要求,其操作方式介于口译和笔译两大传统翻译范畴之间,需要在忠于原文文意的同时,兼顾表达的口语化或玩家的代入感和观看体验。段云天还介绍了商业化译制机构对兼职译员的选拔与培养机制。最后,针对机器翻译的发展对翻译行业的影响这个热门问题,段云天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如影视字幕译制这种内容口语化要求和技术要求高的译制工作类别中,具有专业知识与主观判断力的译者仍难以被机器或AI替代。
数字音频公司JustPodCEO、播客主播、《忽左忽右》节目创始人程衍樑简要回溯了现当代以来,中国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与文化产品的历程,比较了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文化受众对翻译工作的不同需求,以及翻译工作在时代变迁中发生的变化。
数字音频公司JustPodCEO、播客主播程衍樑▲
程衍樑提出,近来,对一些经典文学名著的重译在文学爱好者当中引发了争论,一些观点赞成此举,认为翻译需要更新,另一些观点则提出质疑,认为在已有经典译本之外对名著另译没有必要。程衍樑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本身可能代表了文化界内在的一种代际重组倾向。他以乔治马丁的小说《冰与火之歌》早期爱好者在非官方译本中进行的“再创作”为例,指出类似的重组现象也存在于影视、大众文学等时代较新的译制文化产品当中。
历史作家、年《经济观察报》年度致敬书评人高林从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经历出发,深入谈及自己对中文世界各种翻译作品的体验,并阐述了自己对翻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的理解。
历史作家、年《经济观察报》年度致敬书评人高林▲
高林认为,对异国著作的翻译引进,可以在一个文化生活较为贫瘠的时代为读者提供一种有距离感的阅读体验,因此翻译和大众文化一样,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得到发展,翻译作品的大规模涌现正是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一种表现。此外,高林也指出,相比开眼看世界的年代,当代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翻译工作的诉求与视野也将相应改变,未来,翻译领域将从重视“从无到有”,向更为立体、更重视多元化、趣味性的方向发展。
五翻译的得与失:译者的几个迷思
10月18日晚,第三届译想论坛()译论五——“翻译的得与失:译者的几个迷思”在无用空间书店顺利举办。三位资深译者汪天艾、金国和陆大鹏就他们从事翻译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分别从编辑加西语文学译者、高级口译加兼职笔译以及专职译者的角度分别对翻译的得失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现场读者进行了妙趣横生的问答互动。
译论五现场▲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兼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译者的汪天艾老师结合自己的留学西班牙、工作及翻译经历认为翻译,诗歌翻译不仅要求有很强的外语能力,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并还原它的韵律和音乐性,而且对中文的要求极高,需要译者下极大功夫打磨语言。
《世界文学》编辑、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译者汪天艾▲
译者平时需要积累,多阅读优秀的中文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母语能力,建立语料库,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注意保持语言的鲜活。汪老师很好地把编辑与翻译工作结合,在工作之后会接触许多优秀的诗人及作品,但会从自身能力出发挑选自己能够把控的作品,然后不断地打磨,毕竟诗歌翻译属于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高级口译金国▲
译有《古代世界》《守候黎明》等的高级口译金国老师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讲起,回顾了自己是如何与书结缘、走上翻译这条路的。金国老师最开始翻译科幻作品,这种作品会比较考验译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其中会出现一些现实中没有的词汇。翻译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在翻译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兼职译者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在两份工作之间做选择,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能够让自己翻译时更加自如。
知名英德译者陆大鹏▲
知名英德译者、译有“地中海三部曲”、《金雀花王朝》等作品的陆大鹏老师结合《魔侠传》《福尔摩斯》等前辈翻译家的作品指出,对经典作品的翻译,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译法,随后与两位老师探讨了对重新翻译再版的看法。两位嘉宾表示,早期译本有其文言表达的美妙,现代译本更增添了其语言准确性。故作为译者可以多阅读早期著作译本,里面的文言表达对于写作的提升有很大好处。
读者提问▲
最后,有读者问,如果AI取代了人工翻译,译者该何去何从?三位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都表达了对人工翻译信心,优秀的译者在未来依然不可或缺。
精彩花絮
策划:占禄
原标题:《翻译的使命与关怀——第三届译想论坛()在福州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