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Currency,CCY)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天然海贝是古代钱币的一种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是已知最早货币。
仿贝,商周时代(公元前16—8世纪)经济贸易发展,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贝及陶贝等,通称仿贝。仿贝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币。
战国时铜币的称谓。见于《韩非子》等书。称铜币为钱始于春秋末。战国文献中也经常提到钱币﹐而且名称各异﹐如《荀子》称“刀布”﹐《管子》称“钱币”﹑“刀币”﹑“布泉”等﹐云梦秦律则称货币为“金钱”。
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朝后期,为了取代贝币而铸造的金属货币。目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硬币。年代最早的出土于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的商代墓地中。当时被称为无文铜贝。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一布币体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年被秦始皇废止。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因其形象得名。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又称鬼脸钱,与蚁鼻钱均为宋以后的习称。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不仅是用于储备和投资的特殊通货,同时又是首饰业、电子业、现代通讯、航天航空业等部门的重要材料。
铁钱是以青铜铸币为主币的中国封建社会货币与商品经济的矛盾相对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但不同的时期,铁钱产生的原因,亦有其特殊性。如汉代产生铁钱的直接原因是私铸谋利;而宋代则表现为铜铸币无法满足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清朝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滇铜北运受阻,政府发生财政危机,筹措军费困难。
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因钱上有“五铢”二篆字命名。五铢钱的发展史有武帝五铢、东汉前期五铢、剪边五铢、董卓五铢、直百五铢等。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故称白银,与黄金相对。多用其作货币及装饰品。古代做通货时称白银。纯白银颜色白,掺有杂质金属光泽,质软,掺有杂质后变硬,颜色呈灰、红色。纯白银比重为10.5,熔点.5℃,导电性能佳,溶于硝酸、硫酸中。银是古代发现的金属之一。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宋代纸币至今无实物)。刻版印制时间为元代中统元年(公元年)的忽必烈时代。这种纸币已与现代的钞票别无二致。“中统元宝交钞”为树皮纸印造,钞纸长16.4厘米,宽9.4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盖有红色官印。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