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
是永恒的享受
歌德曾说
无论大事还是小事
只要自己是认为办得好的
就坚定去办,这就是性格
舟山贝雕传承者
夏雨缀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几十年时间
他独守一座城
用双手把玩山水、花鸟等
贝雕工艺品上百件
1
贝雕是匠心之作
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天然色泽和纹理
经过刻骨的雕琢
记载着老人与海的故事
远在几千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
我国沿海地区及附近岛屿
生活着众多原始人群
他们靠海吃海
主食来源之一多为贝类
蛤蛎、鲍鱼、海螺几十种
贝壳在中国具有
重要的考古价值
历经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等
据《盐铁论》记载
“夏后以玄币”
上溯到夏商时期
海贝成为交易中的主要货币
春秋战国时
人人皆有爱美之心
并采用贝壳制成项链
腰饰、服饰甚至是马饰车饰
秦统一六国
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冶炼技术的提高
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
一片片鸟兽图样的贝片
镶嵌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
然而
随着时代的进步
山河的壮大
贝雕工艺也在历经
市场经济冲击下而险些
失传的困境
目前
夏雨缀老人是
沧桑岁月考核后的唯一一位
拥有贝雕和螺钿镶嵌
两项非遗成果的传承人
2
夏雨缀年
出生于浙江舟山市
17岁开始跟师傅学习贝雕
一年之后
在国家轻工部的指导下
舟山决定发展贝雕
建立舟山工艺美术厂
由夏雨缀做产品研究
和指导工作
虽然夏雨缀只学习了一年
但对于贝雕
他富有极其敏锐的嗅觉
建厂之初
面对完全空白的舟山贝雕
夏雨缀和同事们
经过20天日以继夜的研究
终于做出了《牛郎织女》
上世纪80年代
夏雨缀设计的舟山贝雕产品
夺得全国多项大奖
那也是舟山贝雕的鼎盛时期
又是一个十七年
舟山工艺美术厂转产
不久便关门
辉煌一时的舟山贝雕
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离开舟山工艺美术厂后的
夏雨缀并没有放弃贝雕
而是自己继续研究
贝雕的种类繁多
制作工艺也繁复多样
十分讲究
贝雕设计源于中国国画
再依据贝壳的
天然纹理及色泽变化
来进行设计搭配
夏雨缀在绘图前
欣赏过很多名家的
水墨画技巧和其本身的神韵
用铅笔以白描的形式
将草图绘于白纸上
再根据整体空间进行修补
最后用毛笔或钢笔
将总图勾勒出来
贝雕的用料选材
常见的有
扇贝、蚌壳、海螺壳
以及新西兰进口的鲍鱼等
根据总图的设计
将不同部位
不同贝壳色彩的部件
进行分解、描画
再把描出来的分解图
按原需要的层次、色泽、厚薄
分别贴于贝壳的不同位置
古时候
由于工具的局限性
只能通过砂石进行打磨
少说要用上几个时辰
现代技术的进步
夏雨缀将贴好分解图的贝壳
用砂轮切割成片
将贝壳分解成数个小工件
将小工件打磨成型
是需要非常细心的流程
即便夏雨缀做了很久
每次都会屏住呼吸
将外轮廓磨至描的线条
最后进行立体打磨
完整的贝雕作品
由数不尽的日夜
以及成百个小工件汇成
夏雨缀按设计总图的上下层次
将画面分为几个部件
进行分批组装
用胶水将打磨好的贝壳
贴在图纸上
并对太厚或太弯的部分进行修整
待胶水完全干透后
将各个部件拼接到总底板上
对于从没有学过
空间设计的夏雨缀
还要时常观察几何体
培养三维空间感
几十年间
他收过近40个徒弟
制作过数不清的贝调艺术品
但令人心寒的是
徒弟皆已不在从事这个行业
人生如“寄”
只能将这份传统工艺
留给自己的子女
将贝雕工艺的巨大魅力
继续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