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博物馆特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中,展出了湖南常德德山棉织厂楚墓出土的8枚蚁鼻钱。作为楚国曾经广泛流通、存世量巨大的小额青铜货币,蚁鼻钱可谓是楚国先民的“零用钱”。它们在众多体量巨大、纹饰繁复的青铜器“王者”旁,恰如它的名称“蚁鼻”一样,是那么的微小。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出的蚁鼻钱(长1.5~1.8厘米,宽0.8~1.2厘米)蚁鼻钱是一种既普通又神秘的钱币,然而在现存历史典籍中,不见蚁鼻钱的著述,仅在涉及楚国相关人物和事件时,有“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三钱之府”“方府之金”等极其简略的记载,并未说明当时钱币的名称、种类、铸造等问题。近现代以来,随着大量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蚁鼻钱及相关出土材料层出不穷,研究越来越多,认识也不断有质的突破,但还有不少的疑问与谜团。楚国蚁鼻钱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钱文有什么含义?它是如何使用的?我们对楚国先民的“零用钱”进行一次回顾之旅。楚国蚁鼻钱是怎么产生的?
“蚁鼻”一词早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论仙》中即有记载,其说“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钧”,意思是“因为蚁鼻一样微小的缺,而舍弃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即表示“微小”之义。因常见的蚁鼻钱似一张人脸,故又称“鬼脸钱”。
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出土战国蚁鼻钱线描图现存最早著录蚁鼻钱的钱币专著是南宋洪遵的《泉志》,该书中有失真的蚁鼻钱临摹图,并附说明:“旧谱曰:此钱其形上狭下广,背平,面凸起,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处可阔一分,重十二铢,面有文,如刻镂,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由于当时的材料和认识,洪遵对蚁鼻钱尺寸、重量描述都是不够准确的,而且还没有见过蚁鼻钱实物,觉得蚁鼻钱的钱文“不类字”。现在一般用“蚁鼻钱”称谓楚国有文铜贝。
楚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蚁鼻钱的呢?《史记·孙叔敖传》记载:“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意思是,楚庄王以为楚国的钱币太轻,因此更换小钱为大钱,造成百姓使用不方便,统统放弃其生业。管理市场的官员向令尹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人民不能够在其住处安定,行踪不定。”孙叔敖问道:“这样的情况延续多久了?”回答说:“已经三个月了。”孙叔敖说:“行吧,我现在请求恢复原来的情况。”五天后,上朝时孙叔敖向楚王说:“前些天以为钱币太轻,更换钱币。现在市令过来说‘市场混乱,人民不能够在其住处安定,行踪不定’,臣下请求下令恢复原来的情形。”楚王许可,下令三天后市场恢复如往常。很多研究者根据《史记》对楚庄王这次货币改革的记载,结合楚国货币的概况,分析楚庄王时期已经铸造了蚁鼻钱,不过没有确切的春秋时期考古资料予以证实。蚁鼻钱最早见于战国早期墓葬和遗址中,但是推测春秋晚期应该已经开始铸造。蚁鼻钱的钱文有什么含义?
在大量考古资料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蚁鼻钱是一种有文铜贝,它是楚国主要的货币之一,也是东周时期圜钱、布币、刀币、贝币四大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类。其形制脱胎于海贝,但又具有其先进性,与楚国金币、布币等共同构成了楚国特色的货币体系。目前发现的蚁鼻钱钱文种类有近十种。其中,最常见的钱文是(巽),其次是(朱),再其次是(君)、(全)、(釿)、(行)、(安)。最常见的“巽”字蚁鼻钱还有多种异书字形。其中“巽”“君”“釿”“行”的释读是比较明确的,“全”“安”还有部分争议,“朱”的解释较多。蚁鼻钱钱文统计表
通过对已经发现的蚁鼻钱,结合上表分析,可知:1.关于“巽”字的释读,除了传世文献《说文解字》,以及出土材料马王堆汉墓帛书、清华楚简之外,还有金文可以印证,如曾侯乙墓多件编钟铭文及“铸巽客玺”“右铸巽玺”印章等。“”作“巽”,是借原本为重量单位的“巽”为钱名,这是可以肯定的。《古玺汇编》著录“铸巽客玺”(左)上海博物馆藏“右铸巽玺”(右)2.“朱”蚁鼻钱,有不少青铜器金文中出现了“”或“朱”字样,虽然具体的含义不是很明晰,但是推测“朱”是表示重量,为次于“朱”的重量单位,是可以确定的。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右刃”铁足铜鼎及拓片(铭文在器上出现三次,除第二个铭文外,其他两个铭文有不同释读)3.“安”字蚁鼻钱,其钱文在楚国金文、帛书中暂未发现同样的字形,但是在战国燕国的“安阳”方足布及多件燕国玺印中有极其类似的字形。这种文字的蚁鼻钱出土罕见,较多的一次发现是在安徽肥西地区一次性出土了15枚,有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六安地区的地名有关,或以为表示安定、平安之意。“王者归来”展出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燕“文安都司遽馹”铜印及印文4.《说文解字·叙》说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自春秋以来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小,各诸侯国逐渐壮大,包括文字在内的文化制度也有了各自的特点,至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文字的写法也不同,文字繁简不一,文字增笔、减笔的情况多见,诸如“巽”字蚁鼻钱,其文字的异书就有十来种。总的来说,蚁鼻钱的钱文所表示的含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重量单位衍生用来表示货币名称的,如“巽”“釿”“朱”;二是表示货币流通顺畅、品质好寓意的,如“行”“全”“君”;三是可能表示地名的,如“安”。中国古代钱币主要以文字做装饰,钱文或表明重量、面值,如春秋战国至隋的半两、五铢、四铢等;或标记铸地,如战国时期铸有多种地名的布币、唐代会昌开元背字、清代标明钱局的制钱等;或表达铸造者意愿及国家意志,如北周永通万国、历代年号钱等。楚国蚁鼻钱也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装饰,其钱文丰富的含义与同时期及后世的钱币一脉相承。纵观楚国蚁鼻钱复杂的钱文,让人扑朔迷离,昔日的楚国人民对他们的“零用钱”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当时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否让其认识、理解这些钱币上的文字?对于使用这种钱币的广大民众,这种担心也许是多虑的,这就涉及蚁鼻钱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了。蚁鼻钱如何使用?
从蚁鼻钱钱文种类来看,绝大部分均为普通的“巽”蚁鼻钱,“朱”占少数,其他各种均较罕见。或许正是由于钱文过多,所以战国时期逐渐统一了。此外,蚁鼻钱是以枚计算价值的小额货币,钱文与价值本身无关,文字的不同对于蚁鼻钱的流通并无影响。考古出土的蚁鼻钱重量、形制相差很大,如有湖北孝感野猪湖出土的枚蚁鼻钱平均重4.3克的,此外也有轻至0.5克甚至更轻的。湖北孝感野猪湖出土的蚁鼻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蚁鼻钱铸造流通时间长达数百年,晚期的比早期的轻薄也是各种钱币铸造的规律之一;二是私铸和盗铸所致,因偷工减料而使钱币减重、粗劣。根据出土的楚国砝码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朱(铢)”约为0.65克,1两为24铢,1斤为16两。按照平均一枚蚁鼻钱5铢,即3.25克计算的话,楚国大型布币“橈币当釿”可以兑换10枚蚁鼻钱,这种布币背面有“十货”的铭文,应该就是反映的与蚁鼻钱的兑换关系,楚国小型布币“四币当釿”可以兑换蚁鼻钱5枚。了解了蚁鼻钱的价值后,我们好奇楚国先民们如何携带使用如此小的蚁鼻钱?我们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蚁鼻钱上方的穿孔是通透的,绝大部分的穿孔是不透的,可见早期设计的用来串联蚁鼻钱的小孔到晚期逐渐沦为了装饰。即便有通透的小孔,其实要将蚁鼻钱一一通过小孔用线串联起来也是非常费时费事的,远不如直接使用布袋、陶罐等容器盛放方便。年湖北省黄冈禹王城出土一批蚁鼻钱,从蚁鼻钱上的麻布腐朽痕迹可知,它们是先装入布袋再放进陶罐中存放的,外出使用时只需携带布袋即可。“钱之为体,有乾有坤”,钱币是经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结晶。蚁鼻钱是楚国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广大楚国人民长期使用的“零用钱”,还承载着楚国的科技、文化、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