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下的宝贵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而在众多瑰宝中,近年三星堆常常以“文博界顶流”之势开拓网友们追“星”的新视野。这是华夏璀璨文化的魅力所在,更离不开背后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们的付出和努力,他们也被网友们亲切地昵称为“史上最忙考古队”。
今天20:30在东方卫视播出的大型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第二季第三期中,三星堆遗址工作站69岁的前任站长陈德安、59岁的现任站长雷雨、35岁的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整齐亮相,共同讲述三代考古人的“接力”发掘三星堆的故事,而95后年轻考古队员更在节目中表达了继承考古前辈的精神、把接力棒传递下去的心愿。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边,节目带着观众梳理了三星堆“横空出世”的历史脉络:年的春天,三星堆首次被发现,显露古蜀与中原文明交流痕迹。而真正让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重大考古发现,是年发现的三星堆遗址1号、2号祭祀坑。陈德安,正是当年这两个祭祀坑的主要发掘者。
年,7月18日下午,三星堆遗址工作站附近的一间砖厂工人告诉陈德安:“挖砖挖出玉刀来了!”陈德安立刻放下一切,飞快赶到现场,原来,工人说的“刀”是玉戈、玉璋等玉器,这个出土地点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1号坑。8月16日,距离三星堆1号坑西北30米左右,同样因为砖厂工人取土,考古队员又发现了2号坑。为了保护文物,陈德安做通了附近砖厂厂长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终于让砖厂里工人不“越界”来挖土制砖。
当时发掘现场没有考古大棚,7月的天气十分闷热,经常打雷,一旦下雨,田里的水就可能破坏文物。于是,陈德安和同事们通宵连轴转,在发掘文物的关键时期,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赶在雷雨前完成了祭祀坑清理。陈德安至今还记得,“工作完成后,大家为了让我睡觉,把我锁在了寝室里。”
最终1号、2号坑相继出土金器、玉石、青铜器、陶器等余件,还有大量的骨(牙)雕刻器残片、虎牙和海贝约颗。现在三星堆博物馆内陈列的国宝级文物,比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黄金面罩、金杖,基本都出自这两个坑,这也奠定了三星堆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年,雷雨接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在努力完成年至年的三星堆考古总报告的同时,雷雨带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多段城墙的结构和年代,并且成功明确了北城墙位置,让三星堆古城的城墙最终合围。但是,和诸多前辈一样,雷雨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够一举发现新的6座祭祀坑。
在节目中,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回忆了三年前勘探发现6座祭祀坑的过程。年,考古人员在对祭祀区进行勘探时,发现青铜器的一角,在得到了陈德安的肯定后,冉宏林和考古队员们都激动地鼓起掌来。当5号祭祀坑发现金面具时,他和雷雨两人亲手将面具捧出,两代考古人激动得双手微微发抖。
时至今日,三星堆的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节目组来到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在那里看到了上过春晚的面具以及网红“月光宝盒”——龟背形网格器……在发掘现场,节目看到90后的何晓歌,95后的王春玲、刘斌……青年考古工作者意气风发,青春飞扬。工作的时候他们耐得住寂寞,严谨仔细;空闲的时候,他们也会来一场三星堆造型模仿大赛。“我们要像陈德安老师一样,举起三星堆考古的旗帜,把三星堆考古精神传承下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