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中国工商银行贵金属业务部联合企业文化部举办的“金融文化讲坛”系列节目将再次隆重邀请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与我们继续分享“中国古代货币与民俗文化”(下篇)。
民俗文化对于中国货币的发展有着尤为深远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货币源于礼品和饰品。例如海贝,它不仅是一种彰显身份地位的王权饰品和美体饰品(如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少数贵族使用的玉组佩),也作为神祀饰品(如古人葬俗中亡者口含的海贝)、朝廷贡物以及礼尚往来之物品来使用。
而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作为财富象征的金、银,其实在早年间,也是先作为饰品(或神祀)为我们所用,而非用作于货币。在商代出土的*金器物中,*金祭祀用品尤为常见。然后,直到战国晚期,人们才真正开始将*金用作货币。而考古出土的早期白银制品,也多以耳环、项圈等饰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锁定6月12日
本周五15:00的金融文化讲坛
周馆长将继续带您以货币视角品民俗文化
提前预约观看,直播不错过~
图片由钱币博物馆提供转载请注明作者为“工银金行家”。[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观看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花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