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0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第21期影视大讲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举行。本次大讲堂的主题为“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由著名的评论家、剧作家赵葆华老师主讲,影视所秦喜清研究员和赵远副研究员进行了重点发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佳山,影视所许婧研究员、孙萌副研究员以及*海贝、徐建华助理研究员参加了对话。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主持本次大讲堂。参加此次大讲堂的还有影视所在职科研人员、研究生院影视系在读的部分硕博士生、博士后和来自《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的记者。
影视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在致辞中提到,现在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电影语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对垒也会波及到电影业态。从年到现在,中国电影产业化以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市场成就。这样的情况下,电影在获取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究竟是惯性化形成票房为王,还是从票房为王变成真正的内容为王?对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具体到创作实践方面,丁所长认为,可以换另一种角度思考,电影是否也要明大道,道是道路、道德,在某些时候“大”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思考、研讨、聚焦。
图为著名评论家、剧作家赵葆华老师
赵葆华老师在主讲时首先提到,任何研究、创作都要考虑到背景,在中国话语的大背景下找到课题的方位。*的十九大标志着我们国家进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要求电影用新形象承载新时代精神,助推新时代前行。中国电影经历着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成为文化领域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经历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这个时期更需要反思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赵葆华老师结合他自己的创作实践,谈了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向度:人物精神、艺术表达、深度开掘。他认为,中国故事的核心首先是人物精神,人物的精神力量决定核心竞争力的高与下。时下,写凡人小事已成为电影创作的常态,这种平民书写迷恋世俗小民,轻慢崇高。电影创作过分倚重市场化和过分的迎合观众趣味,重生活、轻精神境界,重世俗欲望、轻精神品格,风行自我解嘲、自我矮化。其实,中国电影一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