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调侃江苏的段子:
“和辽宁人做同学,大学四年下来你只记得他是东北人;和江苏人做同学,第一年你就知道他是他们县里哪个村的了。”
没错,江苏的散装,已经不满足地市,而是进一步深入到县城级别了。
最典型的,就是苏州和昆山。
昆山是苏州代管的县级市,但昆山人似乎并不愿承认和苏州的关系。
有人说,在外地上学被问是哪来的,回答都是“昆山”。只有当别人实在不知道昆山在哪的时候,才会不情愿地加一句:“哦,江苏昆山。”
但不管怎么样,绝对不会说“苏州昆山”。
昆山并不是唯一一个不愿承认和地级市关系的县城。
如果称呼一个江阴人为“无锡人”,他可能会不太开心。而如果你尝试打开张家港的官方简介页面,则会发现它压根没提到“苏州”两个字。
江苏的县城,怎么就这么自信?它们的存在感,为何这么强?
知道江苏县城强
但不知道这么强
江苏县城的存在感,来源于可怕的经济实力。
年,江苏GDP破千亿的县或县级市达到了4个[]。
GDP破千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地级市的水平。要知道在同一年,海南省三亚市的GDP,只有亿元。
更厉害的是,江苏一些县级市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代管地级市的市区,大有“喧宾夺主”的势头。
这是苏州年各县区GDP的统计表。为苏州贡献了最多产值的地区,不是苏州城区,不是工业园区,而是昆山。
年,昆山市的GDP达到了亿元,几乎是甘肃省会兰州的两倍,并且超过了同在江苏的地级市淮安[]。
如果把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四个县级市的产值去掉,苏州的GDP将和合肥差不多。也不怪这几个县城,不愿屈居苏州之下了。
在同为苏南的无锡,藏着另外一个超级县级市江阴。
江阴长江大桥,位于江阴市和靖江市之间,竣工时是当时中国第一的悬索桥
年,江阴已经拥有30个A股上市公司。这意味着,这个县级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很多省会——目前,广西省南宁市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是4家,而贵州省贵阳市是20家[2][3]。
如果数字还解释不了江阴企业的存在感,那就看看实例:中国男人一年逛两次的海澜之家,总部位于江阴市新桥镇。你老爸的衣柜,可能大半是江阴人填补上的。
年,三毛集团更名为海澜集团,总部位于江苏江阴/海澜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