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元稹诗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
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
此时,全国大部地区天气日渐炎热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在小暑期间开始
正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天气炎热,如何度过苦夏?
古时,文人雅士用荷叶为杯盏,以柄为管吸饮,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颇具闲情逸致。如今,已经很难见到此类场景,不过吃西瓜消暑却流传至今。古人云,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如今,空调、西瓜、已成度夏标配。
小暑节气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是夏天的使者,小暑蟋蟀居壁,由于天气太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入伏。
一般情况下小暑的标志为入伏和出梅。"入伏"是进入伏天的意思,"出梅"是指江南梅雨结束。
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进入我国一年中最热的”三伏“时节了,小暑节气一般在初伏左右。古人认为此时阴气将起却迫于残留的阳气而不得出,所以叫”伏“,而人们迫于炎热也”隐伏避盛暑“。
传统习俗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百索子撂上屋六月六的民俗还有“百索子撂上屋”。相传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隔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此俗寄予了人们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美好的愿望。
煮麦仁汤给牛喝天气酷热,动物也需要“优待”。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被看得十分重要。北方一些地方习俗在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说是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民间食俗吃饺子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吃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吃伏羊江苏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据说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即今徐州)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房“的说法。当地还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之说。
吃过水面和炒面所谓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通,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成面食吃。人们认为夏季吃炒面可解烦热、止泻。
从炎炎夏日长,偷得半日凉
以上图文仅供参考
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此文
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详情哦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