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品格——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访谈(二)
-12-14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是中国文化真诚、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创立了国艺苑,还兼任北京大学校园内多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讲学,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海贝就如何学习、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楼宇烈。
——编者
*海贝:几千年来,中国流传下来的典籍浩如烟海,它们都遵循着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着相同的价值观念,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其中有哪些根源性典籍。
楼宇烈:中国文献的传承有两个特点,它虽然数量繁多,却统之有序:一个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中国古人非常谦虚和谨慎,认为自己其实不是在创作什么新东西,只是在叙述、阐发前人的一些思想或者前代经典性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而西方的文献传承有很大的不同,很多西方文献都是强调个人的创作。再一个就是,在这个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治、经济、法律、*事,乃至于农、工、医、科技等,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史、子、集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各部分虽然谈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内在其实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后人得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
根源性典籍,我们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加起来是多少呢?12本。在这12本书里,五经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重复的,减掉一个,等于11本。另外,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其实是《三礼》里面的《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们再放到《礼记》里面去,又少了两篇,等于9本,这9本书就构成了中国本土原生儒道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佛教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的一些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普遍、比较深远这一角度,相对应于中国本土原生儒道文化原典“四书五经”,佛典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九经”、“三论”、“一录”。九经指《金刚经》(及《心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涅盘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楞严经》《六祖坛经》;三论指《中论》《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一录指《景德传灯录》。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些根源性典籍,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些根源性典籍里,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所以,这些根源性典籍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读书。
近代以来,中国学人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最初严复、康有为这代人,借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或是名词概念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之后的一代学人,开始慢慢用西方的理论体系重新构建中国的思想,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诠释中国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文化本来的含义渐渐被消解了。中国文化越来越洋化了,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西化,用西医的理论把中医的精髓一点点给消磨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从源头性的典籍入手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应该直接从现代人的诠释中去追寻。因为现代人的诠释已经很难把握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了。
文明互鉴灵性对话佛梵持明
塔州之光
澳大利亚塔州中国文化公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佛教●儒教●道教
TOGETHERWEAREONE
长按